中国的政府大楼为什么建的都那么豪华而学校却那么破旧

2024-05-19 05:44

1. 中国的政府大楼为什么建的都那么豪华而学校却那么破旧

亲!你知道吗,中国的大学也是很富丽堂皇的,只不过师资力量相对来说。。。。额。。。
比如哈佛大学,哪所学校,我不说你也知道,世界排名很强的,但是,他们最高建筑只有大概4-6层,我在哪里看见的都是平房,撑死了算2层,但是他的校园里面,你要知道,他的校园里面地下都是图书馆,遍布整个校园地底,地下三层楼高度,全是图书馆,校长住在咱们保安住的地方。。。。这就是差距。。。。。。而且他们的白宫,准确的说你可以当成平房,但是请注意,美国是世界第一强国,不过你也不要对中国丧失信心,中国在未来40年里,能全方面超越美国,起码我是能看到了。。。。。。。。

中国的政府大楼为什么建的都那么豪华而学校却那么破旧

2. 试比较同样作为居住的居民,为何我国有多种多样的风格,迥然不同的居民建筑

建筑年代相对集中。天津60%的历史风貌建筑是在1900年至1937年不足40年的时间里建成的。

各类建筑相对集中,呈现群区性。建筑规模宏大的金融建筑主要集中在解放北路一带,被称为“东方华尔街”;近代商贸性风貌建筑主要集中在和平路,而中式商贸性风貌建筑主要集中在估衣街、古文化街一带;居住性历史风貌建筑主要集中在河北区“一宫”、建国道一带的原意租界;河西区大营门、下瓦房一带的原德租界; 和平区五大道风貌区及中心花园附近。 

规划与建筑的设计理念、应用技术与西方社会同步。主要体现在:
——合理的规划模式:1920年代,正值英国“花园城市”规划理论盛行之时,英租界新区(即现在的五大道地区)基本按照该理论进行规划与建设,从而形成了具备完整的公共配套设施、宜人的空间尺度和舒适的居住环境的高级居住区。例如,为保证该居住区的环境质量,不设商业中心,并禁止电车等公共交通车辆进入,因而该区域的道路规模较小,尺度宜人。
——完善的公共配套和室内设施:各租界的建设注重整地筑路,建设完善的市政设施,如路灯、绿化、上下水等设施的建设,又如在住宅中引进推广了水冲式厕所,改善了居住环境,提高了卫生水平。
——先进的房地产开发观念:各租界的建设引进了西方的房地产开发观念和模式。如英法租界将地块按照四方块划分,周围用道路围合,利于分期出让土地。
——现代生活方式和城市空间:各租界的建设引进了西方的现代生活方式,如以起居、餐厅、舞厅为中心的家庭生活方式,以公园、教堂、市政厅为中心的社会生活方式,以电车、汽车代步的现代交通方式。这些开放的生活方式与封闭的中国传统方式迥然不同,同时也带来了迥然不同的城市空间。

建筑风格纷呈,建筑艺术多样。受当时西方建筑思潮的影响,形成了古典主义、折衷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建筑风格的风貌建筑。它们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相互辉映,共同形成了天津独特而又丰富的城市空间和景观。

天津小洋楼的第三部分是商业区。这商业区有两个,一个是小白楼,一个是劝业场。小白楼地处原美租界(1902年后并入英租界),由于这一地区住着一些早期开辟租界的洋人,便有各种各样洋人的店铺出现,并渐渐营造出一个商业区来。如今小白楼的一些店铺的外墙上,往往还能依稀见到历时久远,斑驳殆尽的英文店名或广告。小白楼商业区出现在前,劝业场商业区出现在后。它位于原法租界西端,自二三十年代以来,一批新型的商业大厦拔地而起。如劝业场(1929年)、惠中饭店(1930年)、交通饭店(1931年)、渤海大楼(1934年)等等。不仅百货云集,而且都是集商店、旅店、饭店、娱乐业为一体的多功能的巨型大楼。这种二三十年代西方刚刚流行起来的商业设施和商业形式,居然在同一时间就大规模地进入天津,不仅将天津一下子推到近代中国的最先进的前沿,而且焕然一新地影响了本地人的生活观念与方式,就像改革开放后舶来的超级市场。而首先接受这种方式的是五大道的居民。劝业场商业区不单是购物中心,还是五大道居民各种社交活动的场所,于是五大道住宅区与解放路的办公区和小白楼,劝业场的商业区密切地融为一体,天津就是这样“洋”起来的。近代的大天津形象便由此而立。

天津劝业场坐落在和平区和平路与滨江道交叉的十字路口上。建于1928年。为高星桥创办,由法籍工程师慕乐(MUIIER)设计。属折中主义建筑形式。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主体五层,转角局部七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1928年12月12日开幕营业,场内高悬由著名书法家华世奎书写的"天津劝业商场"金字招牌。劝吾胞舆业精于勤商务发达场益增新四个条幅作为办场的宗旨,“劝业商场”四个字便是取了这四句话的首字连缀而成的。

天津劝业场建筑面积原为16500平方米,经过几次改造修建,现在建筑面积为29600平方米,为大型综合性开敞式商场。
天津劝业场于1926年开始筹建时,高星桥聘请法籍工程师设计,建筑风格明显受折衷主义建筑形式的影响。主体五层,转角局部七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七层之上建有高耸的塔楼,由两层六角形的塔座、两层圆形塔身和穹隆式的塔顶所组成,上面装有旗杆、避雷针兼做装饰物。整栋建筑显得壮丽挺拔。
在立面处理上,底层临街陈列窗上方是一圈钢筋混凝土大挑檐,在商场入口处,是大拱券,并与两侧大挑檐连接贯通,拱券顶部和前面都有精细的花纹装饰。阳台设计有凸有凹,凸阳台牛腿支承,凹阳台两侧配以廊柱,中部装以宝瓶栏杆。五层转角处有三开间的挑阳台,挑梁也为牛腿状,五层和七层皆为半圆拱窗券,有三连拱和二连拱之分,增加了立面装饰效果。
商场内部是中空回廊式。中间有一座过桥相连通,过桥两侧设置两部双向楼梯。场内四角分别设有四座楼梯和五部电梯,沟通垂直交通。靠北侧胡同内还有两座钢制太平楼梯。场内交通十分流畅。
中空部分屋顶为阶梯形的钢筋混凝土平顶,四周向中间退缩,有三层天窗,以利自然采光和通风,四周部分屋顶为屋顶花园,即“天外天”游乐场。整座劝业场大楼地基以梅花桩钢筋混凝土为基础。

原浙江兴业银行大楼建成于1921年,是民族金融资本的重要历史见证。由中国近代著名早期建筑师、创建天津工商学院建筑系、中国建筑教育先驱沈理源先生设计,建筑外观为严谨的西方古典主义风格,营业厅内部亦为西方古典主义装饰风格,并且将中国古代钱币作为装饰图案,在体现民族风格与文化趣味方面做出有益的尝试,是国内屈指可数的由中国建筑师自行设计的优秀近现代建筑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哥特式--渤海大楼:坐落于和平路。解放前属于法租界。这座高48.2米的楼宇,曾为天津市最高建筑。1933年由法商永和营造公司设计,德国买办高兴桥投资兴建。1935年建成后,交给其子高渤经营,故取名渤海大楼。该建筑为钢混框架结构八层楼房(局部十层),外墙面粘贴褐色饰面砖,色彩稳重大方。建筑立面强调竖向构图,体量庄重挺拔,具有现代建筑的风格特征。确定为国家重点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

哥特式的百货大楼

80年经营历史,其前身是天津中原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26年,1949年改名为天津百货大楼,是华北地区第一家国营大型百货公司,亦是全国十大百货商店贸易联合会(简称“贸联会”)的发起人和最早成员。天津百货大楼及其独特的哥德式的钟楼塔尖,历来是天津商业乃至天津市的象征。

解放桥最初建于1902年,于1923年重建,1927年正式建成。原名“万国桥”,即国际桥之意。北连老龙头火车站(天津站旧称),南通紫竹林租界地。 因当时的天津有英、法、俄、美、德、日、意、奥、比9国租界,故得此名。而此桥位于法租界入口处,又是由法租界工部局主持建造的,所以当时天津民众更愿意称它为“法国桥”。抗日战争胜利后当时的国民政府以蒋介石的名字命名此桥,将“万国桥”改为“中正桥”。1949年,天津解放后此桥正式更名为“解放桥 ”,并沿用至今。

万国桥是一座双叶立转式开启式钢结构大桥,桥长97.64米,桥面宽19.50米,桥身分为3孔,中孔为开户跨。开户跨为双叶立转式,在桁架下弦近引桥部分背贴一固定轨道,开桥时活叶桁架沿轨道移动开启,以便让开更大的通航净空。合则走车,开则过船,“万国桥下过大船”,曾经是海河一景。

2005年开始改造的解放桥,通过对电路、传动等开启系统的全面整修,恢复了原有的可开启功能,同时对整个桥的钢梁进行了维修和加固,并重新油饰。由于锈蚀严重,天津城建设计院的专家和同济大学的教授、专家一道,对锈蚀严重的部分零部件进行了1:1的复制和更换。据工程人员介绍,复制的零件数量并不是很 多,为了尽可能保持这座古董桥的“原汁原味”,更换的零件多是解放桥保证开启旋转系统的主要零部件,而对于其他部分则采取现场修复、对结构杆件进行除锈、防锈涂刷处理等方法。 解放桥在改造的过程中使用了千斤顶托起整个桥身。虽然海河改造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曾成功抬升了狮子林桥和北安桥,但抬升一座钢桥尚属首次。技术人员介绍说,抬升钢桥的难度更大,因为桥本身的主要杆件相互支撑受力,如外力不均,结构极容易发生变形,加之岁月侵蚀,对解放桥的改造工程难度超过了其他的桥梁。改造后的新桥将在原来的基础上抬升20厘米,桥下净空增加60厘米。相信不久后百年解放桥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广大游客。

2008年7月22日,修复开启功能后第一次开启。

袁世凯故居
这栋风貌建筑是一座造型别致的三层小洋楼,附带花园。为袁世凯就任民国大总统时筹建,历时十年,于1918年全部建成。房屋建筑设计为巴洛克风格,总建筑面积约1916.66平方米,占地5.714亩,原花园占地3亩。房屋建筑有三个特点:一有"隐身处",二有"脱身处",三有"风水窗"。"隐身处",二楼左侧角有一道暗门(外人看不出来),门内筑有一道钢筋混凝土楼梯,装有铁廊杆,上至楼顶间,下至地下室,关上暗门找不到去处;"脱身处",三楼平台凉亭旁设有铁楼梯,直通后花园(有余门),若有暗杀者或发生火灾,可以脱身逃出;"风水窗",据说袁世凯很迷信风水,为了设计这所靠海河边的楼,他专门请了"风水先生",在二、三楼中间设计了一间八角楼,六面窗朝海河,当时,海河通渤海,有涨潮、落潮现象,无论涨潮、落潮,海河水都好像从窗口往八角屋里流。按照迷信的说法,"水"即"财",无数的"金银财宝",源源不断地流入袁家大楼。

天津解放北路中国的华尔街

先转载一段别人写的话:“作为旧中国的华尔街,即便与上海滩相比,解放北路也是没有任何自卑感的,这里曾经掌控着天津市甚至是中国北方的经济命脉,当我们今天再次来到这里时,却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觉,那些曾经出入于这些银行,商会的显赫人物已经不再,而留给我们的,是那些遗失的繁华……”
20世纪40年代天津的解放北路就有49家国内外银行,其中12家国内银行的总部设在天津。解放北路原名为中街,从解放桥到营口道名为***国路,从营口道到徐州道名为维多利亚路。这条街历史上曾有30家银行,被誉为“东方华尔街”。较著名的有英国的汇丰银行、麦加利银行、美国的花旗银行、美丰银行、法国的中法工商银行、东方汇理银行、德国的德华银行、日本的横滨正金银行、朝鲜银行、俄罗斯的华俄道胜银行、比利时的华比银行、瑞士的利华银行、中国的中央银行、大陆银行、金城银行、盐业银行、中南银行等。大饭店有利顺德大饭店、裕中饭店、DD饭店等。利顺德大饭店成立于1863年,是我国最早的涉外饭店,孙中山、张学良、蔡锷,以及美国第31届总统胡佛、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曾在此留宿,留下了一批珍贵文物。 

解放北路111号是我国第一枚大龙邮票的发行地。风貌区内现有历史风貌建筑75幢。漫步解放路,大街两旁一幢幢造型独特的西洋建筑,给人带来浓郁的异国风采——罗马式、罗曼式、日耳曼式、俄罗斯古典式、希腊式、文艺复兴式、哥特式、浪漫主义、折中主义等欧陆风格建筑,纷至沓来,使人目不暇接,形成一组宏大的建筑群,豪华凝重,一派欧陆风情,恰与海河的婉约冲和形成对比。这两排建筑丝毫不逊于上海的外滩,只是它分布在街道两侧,而不临河,这倒彰显出天津这个城市的低调性格。夜静人稀,漫步在解放北路和五大道,你会生出时光倒转、梦寻欧洲的恍惚之感。

金城银行

金城银行成立于1917年,总行曾设于天津,银行大楼位于和平区解放北路108号,建于1937年。金城银行是中国重要的私营银行之一,是“北四行”(金城银行,盐业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行是当时享誉全国的中资银行,金融辐射功能遍及长江以北,所以又被称为“北四行”。这四家银行中,除大陆银行外,其余三家银行的总行都设在天津。)的主要支柱。

花旗银行

花旗银行天津分行开设于1916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该行被日本没收。1945年抗战胜利后,又在原址恢复营业,并依靠其政治优势取代了英国汇丰银行而成为天津外商银行中的霸主。天津解放后,该行停业撤离。该行营业大楼建于1918年,门前由四棵爱奥尼克式立柱支撑,构成开放式柱廊。厅内立有七棵方柱,内墙面有壁柱,顶部有欧式雕饰。楼房为西洋古典风格。

华俄道胜银行天津分行大楼是华俄道胜银行在中国天津建造的分行大楼。该分行开设于1896年,选址在天津英租界的主要街道维多利亚道(今解放北路)的北段与次要道路领事道(大同道)的转角处,对面就是天津汇丰银行大楼。坐落于和平区解放北路121号,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大楼砖木结构,二层建筑。外墙水泥饰面,券形窗口及上饰“人”字形山花的平窗,转角呈弧形,檐口周边建迭式六角装修女儿墙,顶部设穹隆顶,具有浓郁的俄罗斯建筑风格。

中法工商银行大楼沿街立面运用了西洋古典建筑的造型要素。整个外饰面为仿石水刷石,以正入口为中心向两侧沿弧线对称排列10根科林新巨柱形成前廊。沿解放路一侧立面设有扁方形壁柱,与柱廊有严谨的对位关系。四层凹廊外侧设置一排列柱,支撑着檐部形成柱廊,其外形为罗马塔司干柱式。两层柱廊比例悬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建筑立面显得十分丰富。

汇丰银行天津分行设立于1880年,是天津开埠后外国在天津开设最早的一家金融机构,也是当时天津最大的一家银行。1954年汇丰银行天津分行停业撤离。坐落于和平区解放北路82号,由英商同和工程司设计,古希腊复兴风格。主楼3层,首层建有600多平方米的营业大厅,柜台外铺砌大理石地面,柜台内铺有软木地面,屋顶装饰铅丝玻璃采光顶。

汇丰银行营业大楼始建于1924年,由英商同合工程司工程师爱迪克生(ATKINSON)和道拉斯(DALLAS)联合设计。三层钢混结构。外檐立面花岗石饰面,石砌基座高台阶,门前及侧面耸立十二根巨大的爱奥尼可石柱,上作三角形山花。外观高大雄伟,气势壮观。内堂宽阔舒展,富丽堂皇,为一座古罗马式建筑。

横滨正金银行 主立面沿解放路,正入口设在正中,正立面有八棵贯通一、二层的科林新式巨柱式柱廊。外墙身用花岗岩贴砌而成。柱身及柱顶的石雕做工精细,构图协调轻巧。沿营口道侧立面有十棵壁株与主立面相呼应,檐口部位有狮头滴水装饰。建筑突出柱的造型,柱身、柱头、线脚及檐部的雕刻及其精致,同厚重的墙面形成强烈对比,加之金色的大门和墙面上金色的装饰板,整个建筑显得稳重而华丽。

法国东方汇理银行,始建于1875年,总行设在巴黎,天津分行设于1898年。该大楼建于1912年由比利时仪品公司按法国巴黎总行提供的图纸建造,是一座体现西方折衷主义思潮的代表作。

利华大楼

框架结构,主楼十层高43米,建筑面积6193平方米,为瑞士籍犹太人李亚溥出资、法国人设计并建造的一幢办公兼高级公寓式大楼,也是天津最早具有现代化功能和技术的高层建筑之一。整个建筑立面虚实对比,方圆结合,挺拔明快,八层开始逐层向里收缩,使立面造型有所变化,是天津近代高层建筑的杰出范例。

法国工部局

专门负责维护法租界统治安全的警察机构。该楼建于1927年,钢混结构四层法式建筑。楼房质量坚固,风格稳重。

渣达银行(麦加利银行) 此建筑在风格上追求宏伟、壮丽,给人以稳健、庄重之感。大楼基座用花岗岩砌筑,正门台基上矗立着六根高大的古典圆柱;南侧立面设置6棵扶壁柱;整个外墙面仿西洋古典砖石结构作水刷石长方形断块;钢门窗、旋转门。门外台阶两旁各设一混凝土制作的西式大花盆,花盆外侧设混凝土短柱,以粗铁索连结成栏杆,内植草坪。整个建筑华丽而不失庄重。

比利时领事馆(华比银行)设立于义和团战争以后。1901年,比利时政府以天津为各国通商口岸为由,向清政府提出在天津开辟租界的要求。1902年2月,比利时驻津领 事嘎德斯奉比国钦差全权大臣姚士登之命与清政府委派的代表张连芬签定了中比租地协定,划定现河东740余亩土地为比国租界。
比利时租界的权力机构是董事会,董事由比租界内的高级侨民组成,历届董事长均由总领事担任,所以总领事实际上是比租界的最高行政长官。由于比租界位置比较偏僻,比利时领事为保持与各租界当局的密切联系,始终没有把比国领事馆设在自己的租借地域内,而是将其设在比较繁华、交通便利的英租界内,与华比银行共同 使用这座大楼。
该楼建于1921年,东沿解放北路,南抵太原道。西临大沽路,北临大连道。由比利时仪品公司设计并监理。建筑面积2339.5平方米,砖混结构,该建筑基 本保持原貌。

利顺德大饭店

坐落于和平区解放北路199号,初建于1863年,1886年改建。是中国近代首家外商开办的大饭店。原建筑带有明显的英国南亚殖民地建筑风格。1924 年在老楼北侧增建了更接近英国新古典风格的钢混结构四层楼房。保存有文艺复兴式的雕花古典沙发,“奥迪斯”早期电梯等,是英租界现存最早的建筑。

五大道的另一特色,是建筑的私秘性构成的深遂和幽静的氛围。这里的住户——无论是寓公式的军政要人,还是成功的实业家们,在当时吉凶难卜的社会背景下,全都希图安逸,不事张扬。这种心理外化在五大道的环境形象上。房屋的尺度宜人,倾向低矮,没有高楼;隔院临街,院中花木掩住里边的楼窗。顶紧要的是,院墙全是实墙,很少使用栏杆。最巧妙的是民园大楼的方孔式围墙,它采用百页窗的原理,看似透孔透光,实际上从外边根本不可能对院内一览无余,这就适应了房主人深居与私秘的心理,自然也构成了五大道独有的幽雅沉静又稳定温馨的氛围。近日,我看到睦南道有几处拆掉了围墙,改为铁栏,这样做可能想更加美观和时髦。尤其是李勉之的故居—— 奥地利建筑师盖苓设计的那四幢古典风格的花园别墅,居然将与建筑和谐一体的围墙拆去,换上铁栏,里边一院子的桌椅什物绽露无遗,原有的那种静谧神秘之感荡然无存,显然改造者一定不知道五大道特有的文化特征与建筑美。历史留给我们的绝不只是一幢幢房子,还有它迷人的氛围。而这又不只是一种建筑氛围,更是一种历史人文的气息。如果破坏了,那绝不只是建筑本身,而是这一城市独具的人文环境。

汤玉麟故居(现市工商局)
这所住宅无论在建筑形式,建筑艺术与装饰都很有特点。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风格。混合结构,毛石勒脚,机砖墙身,部分用花岗石砂浆罩面,局部对称,屋顶平衡,罗马柱式,覆碗穹顶拱券。整座楼房分为两部分:左为二层宾客楼,一层前部突出碗形拱券;右为三层居住楼,楼前大台阶设有汽车跑道

庆王府(现市外办):坐落于和平区重庆道55号,1922年由清末太监小德张所建,1926年庆亲王载振购买并居住,人称“庆王府”。该楼为典型的中西合璧折衷主义特征。砖木结构,3层带地下室。楼东面为中式小花园,风景优美。
伪满洲国领事馆(现三源电力公司):坐落于和平区睦南道24号,建于1920年。原为北洋政府国务总理颜惠庆故居。为砖木结构的3层楼房,古典主义风格,采用了天津传统的建筑材料硫缸砖。1934年,该址作为大连永轮公司总经理李学孟私宅,出租给伪满洲国领事馆。
孙殿英旧宅(现长芦盐务局):孙殿英系旧军阀、东陵大盗。该宅坐落于和平区睦南道20号,建于1930年。是一幢豪华典雅的居住建筑,3层带地下室,为典型的折衷主义特征。前立面中央突出巴洛克建筑风格,呈半开放外廊式,外檐券窗、方窗错落有致。

张学铭旧宅(现市房产总公司):张学铭系爱国将领张学良的胞弟,1931年任天津市长。该宅坐落于和平区睦南道50号,建于1925年,英国民居建筑风 格,有主楼、后楼两幢建筑。采用紫红色机砖砌筑,多坡大筒瓦顶。楼内硬木双槽窗,细木地板,卫生暖气设备齐全。院落宽敞,花木扶疏。原为住宅,现作办公使 用。

孙震芳旧宅(现和平宾馆):孙震芳系实业家,曾经营面粉厂、水泥厂。该宅坐落于和平区大理道66号。西班牙民居风格。砖木结构,有主楼、配楼两幢。主楼3 层、平面呈凹字形,正立面为对称式,门厅居中。院宇宽阔,有小型游泳池。原为住宅,现作宾馆使用。解放后,毛主席、周总理和许多中央领导人曾在此下榻。

西开教堂又称法国教堂。在天津和平区滨江道独山路原墙子河外老西开一带,故名。包括天主教总堂和大教堂,分别建于1914年和1917年,为法国天主教所建。大教堂采用法国罗曼式建筑造型,高45米,建筑面积1585平方米,平面呈长十字形,正面和后部耸立高大塔楼三座,呈"品"字型,楼座以黄、红花砖砌成,上砌翠绿色圆肚形尖顶.檐下为半圆形拱窗。堂内为三通廊式,内墙彩绘壁画,装饰华丽。西开教堂是天津教堂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天津望海楼教堂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中国天津市现在有许多著名的天主教堂,望海楼天主教堂就是其中之一。
  该教堂是1869年6月法国天主教徒在租界外三岔口处修建的,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建筑物,也叫天 主教大会堂或胜利圣母堂,砖木结构,高10米,长30米,宽10米的,平面呈长方形。除塔楼外大部分建筑为二层,青砖墙面,尖拱式门窗,入口两侧设有扶壁,内部有三道通廊,中廊稍高,侧廊次之,属巴西利卡型。另有平顶的塔楼,后来又在礼拜堂四角设立了小角楼。教堂具有哥特风格。
  望海楼教堂几乎成为天津近代史的标志性建筑,1870年,它首次被烧毁,民间称之为“火烧望海楼”,史称“天津教案”。
1870年,天主教会所办仁慈堂育婴院中发生流行性传染病,有大批儿童夭亡,仁慈堂将其草率掩埋,许多尸体为野狗刨开争食,此事在天津百姓之中造成极大义愤。此时在天津地区又接连发生好几起拐骗儿童的事件,更引起人心的浮动和社会的不安。人们传说这一切都和教堂有关,但始终拿不出确凿的证据。
  由于战争期间英法侵略者给天津人民心中留下了阴影,仁慈堂的第一批婴儿是谢福音从山东农村接运而来收堂抚养,在天津他只能鼓动修女们购买婴儿收养,并给购买成功者以“奖金”,这就为社会上的不法之徒犯奸作科提供了机会。
  武兰珍,火烧望海楼事件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因拐骗儿童而被当年的天津府衙门人赃俱获,其供出由法国天主堂的王三主使,但望海楼教堂神父谢福音矢口否认,天津知县刘杰将武兰珍押往教堂对质,在场群众过万人,与堂内教民发生冲突,闻讯而至的法国领事丰大业向天津知县刘杰开枪,击中其随从高升。周围群众如墙而起,将丰大业、谢福音等6人殴毙,放火焚烧了望海楼教堂。
  天津教案发生后,英法军舰在大沽口待命示威。清廷命崇厚出使法国赔礼道歉,同时派出直隶总督曾国藩来津查办此案。他办案的总方针是“严拿凶手,以惩煽乱之徒,弹压市民,以慰各国之意”。英法两国公使提出“要府、县及陈国瑞抵偿,要赔恤银数百万,要凶手三四百名,要驻兵津沽,我出军费”。府,即为天津知府张光藻;县,即为天津知县刘杰;陈国瑞即为天津镇总兵。
  仁慈堂涉嫌拐骗儿童,以及民间盛传的“挖眼取心”之说,是天津教案的直接导火线。在火烧望海楼 事件中,愤怒的群众又冲到海河对岸的仁慈堂,将仁慈堂天主堂烧毁,将堂中的十位修女杀死。民国以后,社会接受仁慈堂的益处增多,人们才逐渐打破以前的成见,仁慈堂的慈善事业也得到了发展。
  天津教案的处理结果,天津知府张光藻、天津知县刘杰发配黑龙江,天津镇总兵陈国瑞被处死,对法国赔银46万两。
  望海楼教堂1870年焚毁后,到1897年望海楼天主教堂在原址上重建,不久又被焚毁。现存的建筑是1903年再次重建、1976年地震后又加以修复的。不过,尽管经过了几次重建,教堂的基本形象并无多少变化。

梁启超故居位于天津河北区民族路44号,饮冰室位于河北路46号。这两所住宅是民国初年梁启超购买周国贤旧意租界西马路空地所建。民族路寓所为意式两层砖木结构楼房,建于1914年。主楼为水泥外墙,塑有花饰,异型红色瓦顶,石砌高台阶,建筑面积1121平方米;书斋"饮冰室"为浅灰色两层洋楼,建于 1924年。首层为其书房,二楼做卧室和会客。梁启超后期著述均于此完成。"饮冰室"系意大利建筑师白罗尼欧专为其设计,造型别致典雅。建筑面积 949.50平方米。

3. 我听说在沈阳有一个特别有名的鬼楼,叫做艳粉鬼楼

“沈阳鬼楼”身世
“鬼楼里住的不是‘鬼’,而是‘黑户’。”
记者调查得知,31号楼和33号楼的开发单位原是沈阳一家集体经济房屋开发公司。这两座楼是该公司开发的永善里小区二期工程,当时分别命名为1号楼和2号楼。居民们说,因为资金问题,盖楼时前后换了多个承建商,从1984年一直盖到1992年。中间几度停顿,甚至有鸟类在楼上筑巢。
33号楼旅馆的邓先生说,两座楼盖好不久,因为欠资问题,债主们就将开发商告上了法庭,法院随即将33号楼三层及以上房屋查封。此时整座楼的水电煤气等尚未开通,因此,这其实是一座“烂尾楼”。楼上并非因为“闹鬼”导致住户搬走,而是根本就没有人住过。
33号楼一层二层则被原永善里商店所占用,这也是整栋楼仅有的已使用楼层。邓先生曾是原永善里商店的员工,据他称,当初集体经济公司盖这座楼时,原永善里商店动迁,开发商承诺大楼盖好之后将一二层返还给商店,后来却暗中将其转卖给别人。通过打官司,商店最终讨回产权。另有当地居民称,在打官司中间,已经在外8年的永善里商店实在等不及,大概是在1993年,于一天晚上将楼门砸开,强行入住,并自行安装水电煤气等开始使用。
永善里商店隶属原铁西区副食品公司,该公司于1998年改制,永善里商店不复存在,更名为“贞观商场”,后再度更名为“瑞祥商店”,大概因为不景气之故,商店只占用一楼部分房间,其他房间则用来出租,去年又在一楼辟出一部分开了家旅馆,二楼部分由台球厅改造为客房。
7月14日,记者征得旅馆同意,从二楼一道门一路爬上,终于探得“鬼楼”的真面目。该楼基本设施已经安装完毕,但显然未经使用。地上已经积了一指厚的尘土。有几套房的房门上贴着沈阳市中级法院的封条,时间为1993年。
邓先生称,打了多年官司,33号楼最后被判给了几家单位。结果谁都没法用,一直空着。
当地居民对空置15年的“鬼楼”深感惋惜,“这楼其实质量不错,要是归个人的话,谁会让它白白空着?”
31号楼由于最后的承建商接盘,卖了好几年,该楼所有的42套房均成功售出。但与33号楼一样,当时也没有水电煤气等基础设施。住户们经数年上访,于1999年通了电。但由于承建商老范跑了,大部分房子至今也没有拿到房产证。“沈阳鬼楼里住的不是‘鬼’,而是‘黑户’。”蒋凡林说。
传言追溯
晚上偶有灯火,便被议论为“鬼火”,窗户被人打碎后发出怪声,便被议论为“鬼哭”。
多位永善里小区的居民认为,33号楼闹鬼的说法,是由于当年永善里商店与开发商的纠纷,商店个别人放出的谣言,目的是阻止开发商卖楼。如果这种说法属实,那事情的发展着实出人意料,因为随着永善里商店入住,他们自己也成为“鬼楼”传闻的受害者。
巧合的是,在此期间,相邻的31号楼的确出过几件事:楼刚盖好的时候,围墙倒塌压死了一个人;住户装修时,工人因为偷懒,将拆下的墙皮从窗户扔下,不慎将一捡拾者砸死;一名精神病人在楼道中过夜,结果被冻死。
这几件其实并无联系的事件,成为“鬼楼”传言的催化剂。
沈阳鬼楼“闹鬼”的原因也渐渐被归结为两种:一说是这里原来曾有一座庙,盖楼时把庙拆了——事实上当地确有一座庙被拆除,但离鬼楼至少有二百米远;一说这里曾是一片坟地,盖楼时将坟地平了——事实上当年铁西区到处都是坟地,绝非这两座楼所处地带独有。
由于物业公司未曾接手,导致31号楼的楼道一直脏乱不堪,甚至一度没人出面在楼道里装个灯泡,此外加上楼层结构有些特别,楼道内显得颇为阴森可怕。
“沈阳鬼楼”名声既已传出,于是有“探险者”不断造访,居民们被骚扰得不耐烦,渐渐对来访者颇没好气。一楼商场的王老板干脆将33号的楼门紧锁,上了三把锁,上书“仓库重地”字样。从31号楼通往33号楼的一个窗户也被砖块堵死,且通道内立起一道两米高的铁丝网。这一切使得33号楼越发神秘。
在媒体公开报道之前,过往的出租车司机们成为鬼楼说法最好的传播工具。司机汪勇十年前对“鬼楼”就有耳闻。“那时候年轻,”他说,“我专门上去‘练胆儿’。”汪勇承认,那次他并没有看到传说中的“灵异”现象,但还是感觉“不对劲”,他上楼的时候很慢,下来时倒是飞快,“一只脚落地,我听到两下声音,你说怪不怪?”
惊现女尸
去年,为了防止33号楼上的玻璃掉下砸伤路人,城管人员便架梯上去,将楼上的窗户全部拆除,如此一来阳台裸露,不明就里的人更加确信楼里无人居住,鬼楼传闻因此又找到根据。
“没鬼?没鬼好好的楼怎么会空着?”汪勇指着车窗外的33号楼说。
至于31号楼与33号楼究竟哪个是“正宗”的鬼楼,一直没有定论。按所谓“灵异”现象发生地而言,应该是31号楼,因为只有这座楼有人居住;然而真正空着没人住的却是33号楼。最后经过一番过滤,大概是空置无人住这一因素起了作用,33号楼成为真正的“沈阳鬼楼”。不过这似乎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一旦定性为“鬼楼”,一些牵强附会的根据总会出笼,而且很快能找到市场。
一位居民称,33号楼上由于久无人住,一度成为孩子们玩耍和乞丐定居的地方,晚上偶有灯火,便被议论为“鬼火”,窗户被人打碎后发出怪声,便被议论为“鬼哭”。
“沈阳鬼楼”遭恨?
能在此处买得起楼的,大都是当时的“暴发户”。而此楼周边那时却还是棚户区。传闻一出,“鬼楼”便很快成为穷人对楼内富人表达不满的载体。
“鬼楼”传闻的扩大与沈阳市著名的“苏老板”也有关系。苏老板原名苏英奇,据说是磨豆腐出身,曾干过警察。后来下海经商,发家后买下了“鬼楼”对面的一座7层楼。在33号楼出名之前,这座楼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据当地居民说,苏老板的楼集典当、餐饮、洗浴、娱乐于一体,整个楼装饰得富丽堂皇,像一个宫殿。然而苏老板被认为国内最早从事非法集资的代表人物,他以三分利息为诱饵,吸储高达数十亿元。在一些老干部的举报下终于案发,苏潜逃到国外。
将钱借给苏老板的债主们便把那座楼当成讨债对象。每当周末,便有不少白发老人打着标语、横幅到楼前聚集抗议,多年持续不衰,成为当地一景,一直到前年拆除方休。
严格说来,31号楼其实与苏老板的楼并无联系,然而曾经发生的几起死亡事故却成为两者的纽带。在传言中,事故中死去的人变成了苏老板的女秘书———债主们找不到苏,便找到其一位女秘书,最后逼其从“鬼楼”上跳下,从此鬼楼不时传出女人哭声。
记者调查,苏老板根本没有过一位跳楼的女秘书。
在现实中,或许唯一能将鬼楼和苏老板楼联系起来的是路官派出所。该所原驻地是在对面苏老板楼旁拐角处,31号楼刚刚建成的时候,苏老板将对面的那整座七层楼买下,派出所迁到了31号楼一层。
“沈阳鬼楼”遭恨
派出所的存在显然为鬼楼的传言大餐提供了更多的佐料,当年派出所那次普通搬迁被解读为给鬼楼“镇邪”。去年,在此办公十多年的派出所迁走,又有人反过来说:没镇住邪。上面所提的“灵异事件”,睡觉移位的当事人也一度变成派出所的民警们。
派出所搬走之后,原在31号楼的办公用房分配给铁西区市容办公室,此后,人们便可以经常看到执法人员将一车车的查抄物品拉到此地。“这下我们这楼就更遭人恨了。”“鬼楼”的一位居民感叹道。
这位居民说,鬼楼名声传出,“遭人恨”是原因之一。那时也正是下岗工人数量渐增的时候。铁西区出名,除了出过一位女歌星艾敬,另外因为这一带有着大量的国有企业。
沈阳鬼楼辟谣行动
“打那以后,连续好些天都有成群结队的人来参观。我们这鬼楼的帽子算是戴牢了。”
鬼楼传闻渐渐引起了媒体的注意。事实上,早在六七年前,沈阳当地几家媒体均曾派出记者“暗访”鬼楼,并最后作出鬼楼无鬼结论。然而在辟谣的同时,此前仅通过口耳相传的鬼楼,也因此愈加声名远扬。
影响最大的一次报道是在2002年11月,由沈阳当地影响力颇大的辽沈晚报发起。为戳穿谣言,该报派出由其一位“明星记者”领衔的4名记者到鬼楼特别体验了三天两夜,最后以《“鬼楼”无鬼》的标题作了整整一版的报道。
五年过去,31号楼一楼的谭阿姨对这篇报道记忆犹新。“打那以后,连续好些天都有成群结队的人来参观。我们这鬼楼的帽子算是戴牢了。”
2006年11月21日,“鬼楼”又迎来一批“辟谣者”。发起这次活动的是辽一网的项目经理阿阳。去年10月,他在网上偶然发了一篇关于鬼楼的帖子,结果一下走红,不仅网民反应强烈,连央视“走近科学”栏目的记者也打来电话询问。阿阳再接再厉,又在网上发帖号召到“鬼楼”探险,以配合央视原本打算要做的这期节目。
此时,“鬼故事”正在网络上盛行,但大都难找到真正依据,像沈阳鬼楼这样有着确切地址和实物依据的,堪称是“鬼故事”中的“精品”。
报名探险者共三十多人,其中还有几位是政府机构的干部。在供电所上班的一位网友将单位用的梯子贡献出来,事后有细心的网友发现,探险那天恰恰是农历传统的“鬼节”。然而此次规模空前的鬼楼探险活动却中途失败。因为爬楼惊动了楼下的商店服务员,他们果断地报了警。结果,这次志在辟谣的探险活动演变成一出闹剧。当地一家媒体报道了此事,并以专家口吻称此举属“荒诞行为”“不值得提倡”。此外,当地的交通台也报道了网友们的探险,鬼楼遂再次声名远扬。
沈阳鬼楼辟谣行动
“沈阳鬼楼”难拆?
“谁要受谣言影响拆这座楼,谁就是败家子。”
困扰居民们多年的鬼楼传言,本有望于去年被彻底打破———有关部门曾打算将这座楼拆掉重建。
去年3月份,原路官派出所的办公室住进了几个人,门口贴出了“拆迁办”字样,开始对楼上户主进行登记摸底。
楼上还贴出一份“紧急通告”,通告中称31号楼和33号楼“经查是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违法建筑物,现决定依法进行处理”,落款是铁西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当地媒体也对此作了报道,“全沈阳都知道鬼楼要拆了”,31号楼居民老黄说。然而调查摸底之后,此事却又归于沉寂。至今没有消息。
5楼住户蒋凡林去年曾接待过前来摸底的工作人员。据他回忆,当时曾问工作人员,好好的楼为什么要拆?对方回答是因为与对面新建的楼“不协调”,“我说胡扯,我是学美术的,这楼怎么个不协调法?”最后蒋老汉在意见表上写道:谁要受谣言影响拆这座楼,谁就是败家子。
未经证实的消息说,鬼楼拆迁搁浅的原因,主要是两座楼皆属高层,占地面积太小,开发利用价值不大,加上住户又较多,补偿费用偏高,鲜有开发商愿意接手。此外,由于房地产业向来讲究“风水”,将来新盖的房子会不会因为“鬼楼”传闻卖不出去,也是一个未知数。
实际上,早在5年前的媒体报道中,亦曾提出要“抢救31号楼”。报道中称,铁西区委、区政府及区房产局表示将“力争尽快解决该楼遗留的问题。”然而5年前即“力争”解决的问题,如今仍旧搁置。
搁置的结果则是谣言的再次盛行。好事者再次以既定的“鬼楼”逻辑加以解释:你看确实有鬼吧?要不政府能不敢拆?
沈阳鬼楼“身份”难定
沈阳市沈辽中路33号楼自1992年建成以来,至今无人居住,空置多年的楼房也成为“鬼楼”谣言的最好载体。目前这座楼到底归谁仍然是谜。
据31号楼多名住户介绍,去年3月份,沈阳市铁西区曾组织有关部门研究31号楼和33号楼的动迁事宜。7月17日,记者来到沈阳市铁西区城建局咨询此事,一楼办公室一位王姓工作人员称对此并不知情。
记者调查发现,去年3月1日,沈阳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铁西分局曾贴出一份《紧急通告》,通告称31号和33号商住楼是“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违法建筑物”,“决定依法进行处理”,联系人为“张福”。
7月20日,记者找到城管局铁西分局,该局党委办公室一位赵姓负责人承认通告是该局所发,但对动迁一事却并不知情,张福也并非该局工作人员,建议记者到区拆迁办公室问。铁西区拆迁办公室孙主任则说,他确实在区有关会议上听到“鬼楼”动迁消息,但此事因故暂停。
7月23日,记者再次来到铁西区房产局,得知“张福”正是该局工作人员。他称,去年区里确实一度打算对两座楼进行动迁,但调查摸底时发现,两座楼都有产权单位,31号楼还住了人,动迁也就没能启动。至于33号楼的产权,张福称归三家单位,分别是兴业银行沈阳分行、沈阳市木材公司和一家供暖公司。
张福的说法与31号楼旅馆老板老黄的说法吻合。
记者找到兴业银行,结果该行办公室一位于姓工作人员称“兴业银行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不良资产。”
记者又通过114电话查询到沈阳市木材公司,结果电话打过去,对方称已经不是木材公司。变成了“沈阳市物资租赁公司”。记者到该公司咨询,被告知木材公司至少三年前就搬走了,现在是否存在还不知道。问了一圈下来,33号楼还是“无人认领”。
“沈阳鬼楼”一居民非正常生活
15年前,老黄从老范手中买下31号楼一层的那间店面房时,根本没有料到以后会生出这么多事来,用老伴谭姨的话说,“一进来就倒霉,一直倒霉到现在。”
老黄原在沈阳市政管理部门上班,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做服装生意,赚了些钱,成为当时所谓的“暴发户”之一,那时都是单位分房,买商品房还是桩新鲜事,31号楼的买主们,大都是像老黄这样的有钱人。
老黄后来查证,“老范”原是沈阳市法库县农村的一个包工头,后来发了财,便挂靠到沈阳建筑设计装修工程公司,成为该公司的“第一工程处”。老范最后同意接手31号和33号两座,但不曾想他因此踏进一个漩涡。1992年,两座楼完工之后,由于没钱支付工程款,集体经济公司便将31号楼委托老范卖,用卖楼的部分资金来抵。农民出身的老范显然是一个天才的销售商,31号楼所有42套房子全部成功卖出。
老黄分两次交齐近30万元的购房款,然而住进后才发现,房子还没通水通电,煤气暖气更不用说,此外,房子还办不下房产证。
老黄不止一次地找老范,老黄不知道,当时老范把大伙买楼的钱拿去做生意了。而且,还赔了。等到老黄着了急,老范已经不见踪影。于是大伙只能自己想办法,经过努力,31号楼于1999年开始正常用电。
“鬼楼”的传闻越来越凶,老黄开始没当回事,但明显感到生意不好做。开旅馆之前,老黄先后在这里开过餐馆和浴室。开餐馆时,因为是开在了“鬼楼”,没人敢来;开浴室时,由于水费太贵,加上其他原因,也赔了。老黄说,这些年来,一层的五六家商铺,除了一个开游戏厅的,没有一家能挣着钱。
老黄再次见到老范是在2000年左右,当时老黄正在门口照顾生意,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四五年前那个衣着光鲜、头戴礼帽的老范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络腮胡子、拄着拐棍的老头。原来,老范得了脑血栓,自知来日不多。这次是特意来看一眼自己亲手盖起的这两座楼。
至此,老黄也就彻底绝望了。他开始感叹自己命运不济,和其他一些生意人一样,在店里供起了财神和菩萨。去年动迁的消息传出,老黄心情颇为复杂。他从动迁办公室贴出的通告上惊讶地发现,自己花了近30万元、住了13年的房子,竟然是一座“违法建筑”。不过工作人员后来告诉老黄,即使是“违法建筑”,政府也会作出一定补偿。老黄遂又对动迁有所期待。
老黄特意嘱咐记者不要写出他的名字,尤其是他的旅馆的名字。“你们是外地报纸,要是外地人也知道我这儿是‘鬼楼’,生意就没法做了。”
沈阳鬼楼在沈阳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事情,在里面住的不是鬼是黑户,也没有存在什么真正的鬼火。这一切的传言估计是心里害怕的人传出来的谣言,是谣言更成就了这样一座鬼楼。

我听说在沈阳有一个特别有名的鬼楼,叫做艳粉鬼楼

4. 中国有哪些标志建筑物?

1、万里长城(结构严谨)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2、北京故宫(富丽堂皇)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3、颐和园(规模宏伟)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占地约290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4、布达拉宫(风格鲜明)布达拉宫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圣地,每年至此的朝圣者及旅游观光客不计其数。1961年3月,国务院列其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其为世界文化遗产;2013年1月,国家旅游局又列其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5、秦始皇陵(民族瑰宝)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5. 世界著名建筑师

W.格罗皮乌斯,
密斯凡德罗,
赫尔辛基火车站,芬兰(1906~1916年) 
建筑师:E.沙里宁 
芬兰赫尔辛基火车站建于1906~1916年,是本世纪初车站建筑中的珍品,也是北欧 早期现代派范畴的重要建筑实例,但基本上还是折衷主义的。它轮廓清晰,体形明快, 细部简练,既表现了砖石建筑的特征,又反映了向现代派建筑发展的趋势。赫尔辛基火 车站的设计者是著名建筑师艾里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1873~1950年),赫尔 
辛基火车站是他的浪漫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虽有古典之厚重格调,但又高低错落, 
方圆相映,因而生动活泼,有纪念性而不呆板,被视为20世纪建筑艺术精品之一。 
米拉公寓,西班牙巴塞罗那(1906~1910年) 
建筑师:A.高迪 
米拉公寓于1906~1910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建成。设计米拉公寓的西班牙著名建筑 师A.高迪(Atonio Gaudi,1852—1926年)是在建筑艺术探新中勇于开辟另一条道路的 人,他以浪漫主义的幻想极力使塑性艺术渗透到三度空间的建筑中去,在米拉公寓设计 中,把重点放在造型的艺术表现方面。他发挥想象力,建筑形象奇特,怪诞不经。同时 吸收了伊斯兰建筑的风格,与哥特式建筑的结构特点相结合,采取自然的形式,精心去 探索他独创的塑性建筑楷模。 
林肯纪念堂,美国华盛顿(1919~1922年) 
建筑师:H.培根 
林肯纪念堂由美国建筑师亨利·培根设计,坐落在摩尔林荫大道末端的一处人造高 地上,面积为2200平方米,对面是华盛顿纪念碑。纪念堂吸取了古希腊神庙的传统手法, 四周有36根大理石的多立克式柱子围绕,象征林肯时期美国的36个州。虽然平面似古希 腊神庙,但没有通常希腊神庙的山花,而是一个团进去的屋顶层,放在古典柱式的顶部。 
纪念堂内部用排列柱将平面划分为一个主厅和两个侧厅,侧厅内墙壁上绘制了表现林肯 
一生中最显著成就和重要事件的壁画。整个纪念堂的高潮是正对入口位于主厅中央的林 
肯雕像。在从入口到雕像这一纵向序列的引导下,人们会感受到气氛的庄严。尔后人们 
会渐渐看清这尊在散射入室的阳光照射下表情严肃的林肯雕像,林肯雕像的布置和纵横 
方向巧妙的序列引导形成了庄严肃穆的气氛,这是这座纪念建筑设计上的杰出手笔。 
斯德哥尔摩市政厅,瑞典(1909~1923年) 
建筑师:R.奥斯特柏格 
本世纪20年代,创造新建筑风格的呼声已在西欧兴起,而传统建筑风格仍保持着强 
劲的势头。1923年落成的这幢市政厅即是尊重和继承传统的一种表现。瑞典建筑师R.奥 
斯特柏格在市政厅设计中,他尊重古典建筑但又不受其限制,而将历史上的多种建筑风 
格与手法融合一起,创作了这座体形高低错落、虚实相谐的水边建筑。市政厅内的几个 
大厅装饰华丽而不俗,具有北欧地区的诗情画意,被认为是民族浪漫主义建筑的一个精 
品。 
施罗德住宅,荷兰乌德勒支市(1924年) 
建筑师:G.里特维德 
设计人G.里特维德是家具设计师兼建筑师,受荷兰当时“风格派”影响。风格派艺 
术家倡导艺术作品应是几何形体和纯粹色块的组合构图。这座施罗德住宅是风格派艺术 
主张在建筑领域的典型表现。由光光的墙板,简洁的体块,大片玻璃组成横竖错落,若 
即若离的构图,与当时著名的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绘画有十分相似的意趣,如同一座三 
维的风格派绘画。施罗德住宅对许多现代建筑师的建筑艺术观念有不小的影响。 
包豪斯校舍,德国(1926年) 
建筑师:w.格罗皮乌斯 
此建筑群由著名建筑师W.格罗皮乌斯设计,建于德国德骚市。它由教学楼、实习工 
厂和学生宿舍三部分组成。空间布局的特点是根据使用功能组合为既分又合的群体,既 
独立分区,又方便联系。教学楼与实习工厂均为四层,占地最多。宿舍在另一端,高六 
层,连接二者的是两层的饭厅兼礼堂。居于群体中枢并连接各部的是行政、教师办公室 
和图书馆。建筑占地面积为2630平方米。这样不同高低的形体组合在一起,既创造了在 
行进中观赏建筑群体给人带来的时空感受,又表达了建筑物相互之间的有机关系,更体 
现了“包豪斯”的设计特点:重视空间设计,强调功能与结构效能,把建筑美学同建筑 
的目的性、材料性能、经济性与建造的精美直接联系起来。这座校舍和包豪斯学校的教 
学方针与方法均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过极大的影响。 
萨伏伊别墅,法国普瓦西(1928~1930年) 
建筑师:勒·柯布西耶 
萨伏伊别墅位于法国巴黎近郊,这是一个富豪的别墅。由勒·柯布西耶大师于1928 
年设计,1930年建成。地段为十二英亩,建筑占地只有20.50米X20米,方形,高三层。 
这座别墅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它作为独立住宅的自身,由于它在西方“现代建筑”历史上 
的重要地位,被誉为“现代建筑”经典作品之一,它是与勒·柯布西耶的全部建筑和城 
市规划事业相关联的。勒·柯布西耶的许多建筑观点早期是由小住宅设计体现出来的。 
1926年他把“新建筑”与旧建筑进行比较,提出新建筑的五个特点:(1)支柱层,主 
要房间设在二层;(2)屋顶花园;(3)自由的平面;(4)横向长窗;()自由立面 
(成为一片可供自由处理的透明或不透明的薄壁)。萨伏伊别墅就是综合体现上述特点 
的,与传统住宅建筑完全不同的代表作。从外观上看,形体简单,但内部空间却很复杂。 
它与欧洲传统住宅大异其趣,表现出20年代建筑运动激烈的革新精神和建筑观念。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西班牙(1929年) 
建筑师:密斯·凡·德·罗 
1929年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有个德国馆,轰动了整个建筑界。博览会结束,该馆也 
随之拆除了,存在时间不足半年,但其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一直持续着。德国建筑大师密 
斯·凡·德·罗在这个建筑物中完全体现了他在1928年所提出的“少就是多”的建筑处 
理原则。他认为,当代博览会不应再具有富丽堂皇和竞市角遂功能的设计思想,应该跨 
进文化领域的哲学园地。建筑本身就是展品的主体。塑造建筑空间,以水平和竖向的布 
局、透明和不透明材料的运用,以及结构造型等,使建筑进入诗意般的水平。 
这座德国馆建立在一个基座之上,主厅有8根金属柱子,上面是薄薄的一片屋顶。 
大理石和玻璃构成的墙板也是简单光洁的薄片,它们纵横交错,布置灵活,形成既分割 
又连通,既简单又复杂的空间序列;室内室外也互相穿插贯通,没有截然的分界,形成 
奇妙的流通空间。整个建筑没有附加的雕刻装饰,然而对建筑材料的颜色、纹理、质地 
的选择十分精细,搭配异常考究,比例推敲精当,使整个建筑物显出高贵、雅致、生动、 
鲜亮的品质,向人们展示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筑艺术质量。展馆对20世纪建筑艺术风 
格产生了广泛影响。 
半个世纪以后,西班牙政府于1983年决定在它的原址一一现西班牙巴塞罗那的蒙胡 
奇公园里重建这个展览馆。由西班牙著名建筑师C.锡里西等主持。 
纽约帝国州大厦,美国(1931年) 
建筑师:S.L.H.建筑事务所 
在纽约繁华的曼哈顿岛上,30年代初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高 
的楼房——帝国州大厦,高度达381米。它保持高度冠军称号达42年之久。直到今天, 
它的高度仍排在世界前面。 
帝国州大厦1930年3月1日开始设计,设计人为席瑞夫、兰姆、哈蒙。4月7日开始树 
起第一根钢柱,9月22日钢结构就安装完毕,1931年5月1日全部竣工交付使用,前后只 
花去一年零一个月时间。钢骨架平均一天半完成一层,直至70年代,在施工速度上它一 
直保持最优秀的记录。这座大厦的施工之所以能如此高速,是和它的钢构件制作精确、 
施工组织严谨分不开的。 
流水别墅,美国(1935年) 
建筑师:F.L.赖特 
流水别墅是美国建筑大师F.L.赖特的经典作品,是为德国移民考夫曼设计的郊外别 
墅。这座房屋不大,建筑面积仅400平方米。可是,自它诞生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新建筑纷纷问世,但流水别墅依然受到人们的赞美,并被列为 
国家重点文物加以保护。流水别墅位于一片风景优美的山林之中,F.L.赖特将别墅建在 
地形复杂、溪水跌落形成的小瀑布之上。整个别墅利用钢筋混凝土的悬挑力,伸出于溪 
流和小瀑布的上方。这幢房子随着四季更迭以“无声之声”作出反应和进行着自我的更 
新。建筑动势的性质与瀑布的流速动势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例子。冰雪消融,春水上涨 
时的强大动势使建筑物看上去更像一组露出地面的巉岩,而当夏日流水涓细之时,倒像 
是让别墅进行一种动物冬眠前的肌体蜷曲动作。到了冬季,瀑布宛如冰帘般垂现在切断 
北岩的花架与点缀出挑的冰凌之间。建筑本身疏密有致,有实有虚,与山石、林木、水 
流紧密交融。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汇成一体,交相衬映。流水别墅不但是F.L.赖特本人 
作品中特别卓越的一座,也是20世纪世界建筑园地中罕见的一朵奇葩。 
联合国总部大厦,美国纽约(1946~1952年) 
建筑师:w.K.哈里森 
联合国总部设计主任由美国建筑师沃利斯·哈里森担任。同时成立了有澳大利亚、 
比利时、巴西、加拿大、瑞士、瑞典、乌拉圭、英国、前苏联、中国10个国家组成的国 
际顾问委员会。代表中国参加设计顾问委员会的是梁思成先生。设计顾问委员会先后讨 
论了53个方案。1947年5月通过了以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方案为基础的最后方案。 
建筑方案的落实由美国建筑师哈里森负责。大厦于1952年落成。 
联合国总部是由秘书处大厦、大会大厦、会议大厦、图书馆四栋建筑组成。秘书处 
大楼为板片式建筑,地上39层,高165.8米。其东西两面为蓝绿色玻璃幕墙,两个端面 
为狭窄的实墙。大会堂匍匐在大楼的一侧,顶部和侧面呈凹曲线形。安理会会议楼在秘 
书处大楼与大会堂之间,临靠河面。与历史上建造的政府和议会性建筑相比,联合国总 
部建筑群十分特殊。其功能的复杂性和造型构图的创新性是已往建筑都无法与之相比的。 
联合国总部建筑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建筑风格在20世纪中期得到广泛的认同。 
马赛公寓,法国(1946~1952年) 
建筑师:勒·柯布西耶 
被人们称之为“马赛公寓”的建筑,是勒·柯布西耶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这座大型 
公寓式住宅是他理想的现代化城市中“居住单位”设想的第一次尝试。勒·柯布西耶认 
为在现代条件下,城市既可以保持人口的高密度,又可以形成安静卫生的环境。他理想 
的现代城市就是中心区有巨大的摩天大楼, *** 是高层的楼房,楼房之间有大片的绿地, 
现代化的整齐的道路网布置在不同标高的平面上,人们生活在“居住单位”中。一个 
“居住单位”几乎可以包含一个居住小区的内容,设有各种生活福利设施,一栋建筑就 
成为一个城市的基本单位。他在马赛设计并于马赛市郊建成的这座17层的“居住单位” 
式公寓住宅大楼,可容纳337户约1600人居住。马赛公寓是第一个全部用预制混凝土外 
墙板覆面的大型建筑物,主体是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现浇混凝土模板拆除后,表 
面不加任何处理,让粗糙地表现人工操作痕迹的混凝土暴露在外,表现出了一种粗扩、 
原始、朴实和敦厚的艺术效果,后来它被带上了“粗野主义”始祖的“桂冠”。 
朗香教堂,法国(1950~1953年) 
建筑师:勒·柯布西耶 
由勒·柯布西耶设计的这座教堂建成于1953年。一向讲几何构图的形式美,主张采 
用新技术来满足新功能和创造新形式的“现代建筑”,并在建筑创作实践中遵循理性主 
义方向的赫赫有名的建筑家,却设计出了一个具有震动性的奇特的建筑。这是一座位于 
群山之中的小小天主教堂。它突破了几千年来天主教堂的所有形制,造型扭曲混沌,超 
常变形,怪诞神秘,如岩石般稳重地屹立在群山环绕的一处被视为圣地的山丘之上。朗 
香教堂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勒·柯布西耶设计的一件最引人注意的作品,它代表了勒 
·柯布西耶创作风格的转变,并对西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西格拉姆大厦,美国纽约(1954~1958年) 
建筑师:密斯·凡·德·罗 
纽约西格拉姆大厦建于1954~1958年,大厦共40层,高158米,设计人为著名建筑 
师密斯·凡·德·罗和菲利普·约翰逊。 
二次大战后的50年代,讲究技术精美的倾向在西方建筑界占有主导地位。而人们又 
把密斯追求纯净、透明和施工精确的钢铁玻璃盒子作为这种倾向的代表。西格拉姆大厦 
正是这种倾向的典范作 
大厦主体为竖立的长方体,除底层及顶层外,大楼的幕墙墙面直上直下,整齐划一, 
没有变化。窗框用钢材制成,墙面上还凸出一条工字形断面的铜条,增加墙面的凹凸感 
和垂直向上的气势。整个建筑的细部处理都经过慎重的推敲,简洁细致,突出材质和工 
艺的审美品质。西格拉姆大厦实现了密斯本人在20年代初的摩天楼构想,被认为是现代 
建筑的经典作品之一。 
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日本东京(1964年) 
建筑师:丹下健三 
日本建筑大师丹下健三设计的代代木体育馆是60年代的技术进步的象征,它脱离了 
传统的结构和造型,被誉为划时代的作品。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的整体构成、内 
部空间以及结构形式,展示出丹下健三杰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对日本文化的独到理解, 
它是由奥林匹克运动会游泳比赛馆、室内球技馆及其他设施组成的大型综合体育设施。 
采用高张力缆索为主体的悬索屋顶结构,创造出带有紧张感、力动感的大型内部空间。 
特异的外部形状加之装饰性的表现,似乎可以追溯到作为日本古代原型的神社形式和竖 
穴式住居,具有原始的想象力。这可以说是丹下健三结构表现主义时期的顶峰之作,最 
大限度地发挥出材料、功能、结构、比例,直至历史观高度统一的杰出才能。该建筑是 
丹下健三,也是日本现代建筑发展的一个顶点,日本现代建筑甚至以此作品为界,划分 
为之前与之后两个历史时期。 
悉尼歌剧院,澳大利亚(1959~1973年) 
建筑师:J.伍重 
在澳大利亚悉尼大桥附近有一个三面环水的奔尼浪岛。在这座岛上矗立着一组似群 
帆泊港,如白鹤惊飞的建筑群,它就是举世闻名的悉尼歌剧院。悉尼歌剧院造型奇特, 
外观不凡。八个薄壳分成两组,每组四个,分别覆盖着两个大厅。另外有两个小壳置于 
小餐厅上。壳下吊挂钢桁架,桁架下是天花板。两组薄壳彼此对称互靠,外面贴乳白色 
的贴面砖,闪烁夺目。 
丹麦建筑师J.伍重设计的悉尼歌剧院规模庞大,占地1.8公顷,坐落在距海面19米 
的确良花岗岩基座上,最高的壳顶距海面60米。它包括一个2700座位的音乐会,一个 
1550座位的歌剧院,一个550座位的剧场,一个420座位的排演厅,还有众多的展览场地、 
图书馆和其他文化服务设施,总建筑面积达88000平方米,连观众和工作人员在内,同 
时可容纳7000人,实际是一座大型综合性文化演出中心。歌剧院从设计到完工达14年之 
久,耗资1.2亿美元,建成后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美国(1973年) 
建筑师:山琦实 
纽约曼哈顿岛上的世界贸易中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机构,也是世界上最高的 
建筑物之一。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占地约6.5公顷,它是一项耗资7亿美元,由六幢建筑组成的建筑 
群,包括一座海关大楼,一座饭店,两座专供重要的政府贸易机构使用以及国际商品展 
览用的九层大楼和两座主要建筑——高411.5米的110层塔楼。两座大楼都是方柱形体, 
外形完全一样。每边宽63.5米,每幢塔楼面积达46.6万平方米,两幢塔楼面积合计有93 
万多平方米。大楼的外墙是排列很密的钢柱,外表包以银色铝板。大楼受到很大的风压 
力,在普通风力下,楼顶摆幅为2.5厘米,实测到的最大位移有28厘米。整个世界贸易 
中心有5万人在其中工作。每天客人即达8万人次。两座大楼有46部高速电梯,114部区 
间电梯,8部货梯。客梯一部最多可载55人。电梯可直达能容纳2000辆汽车的停车场, 
并与地铁相连,可以迅速地将来往于世界贸易中心的工作人员及来客疏散到四面八方。 
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法国巴黎(1977年) 
建筑师:R.罗杰斯和R.皮亚诺 
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总造价约4.8亿法郎,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地上六层,地 
下四层。该建筑内设有工业设计中心、音乐与声学研究所、现代艺术博物馆、公共情报 
知识图书馆以及相应的服务设施。整个建筑被纵横交错的管道和钢架所包围,根本不像 
我们常见的博物馆,倒像一幢地地道道的化工厂。这座艺术文化中心是意大利建筑师R. 
皮亚诺和英国建筑师R.罗杰斯共同设计的。他们认为现代建筑常常忽视起决定性作用的 
结构和设计。为了改变这一陈旧的观念,特意把结构和设备加以突出和颂扬,6层楼的 
钢结构、电梯。电缆、上下水管、通风管道都悬挂在立面上,并涂上大红大绿的色彩。 
建筑师有意将这座建筑设计成类似机械框架的装置,将内部做成宽敞的无阻拦的大空间, 
允许内部布置灵活变动。这座中心是本世纪高技派建筑的代表作。 
国家美术馆东馆,美国华盛顿(1978年) 
建筑师:贝聿铭 
对贝聿铭而言,国家美术馆的扩建,不是在基地上创造一幢单纯的建筑物,基地受 
条件限制,与原有馆舍的配合,在华盛顿的地位、建筑计划的需求等,这些都是艰巨的 
挑战。 
1978年落成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包括陈列馆和艺术研究中心两部分。它在议 
会大厦和白宫之间,是白宫前最后一块空地,位置很重要。但是地段的形状不完整,是 
个斜角的楔(梯形)。因为东馆是整个美术馆的一部分,所以它的大门必须面向1941年 
建的旧馆(一座新古典形式的建筑)。同时,陈列馆和研究中心两部分要求有分有合, 
各自有出入口。这通常会带来一些麻烦:在一个面上设两个门,处理得不好,会使人感 
到一个是大门,一个是“狗洞”。设计者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一个大的等腰三角形, 
做陈列馆;一个较小的直角三角形,做研究中心。进陈列馆的大门设在等腰三角形的底 
边,研究中心的小门设在两个三角形之间的凹缝里。这座建筑的整个构思都是由三角形 
变化出来的,没有一般的矩形空间。造型既清闲简洁而又庄重典雅。陈列馆的中心是个 
多层空间,有纵横天桥联接,中央大厅顶部为玻璃天窗,中间有纵横跨过的栈桥或挑出 
及四进的廊子。参观者在其中走动时,步移景随,空间景象变化万端。东馆与古典主义 
的老馆及附近的美国国会大厦相邻,在对比中又有配合。开幕时由卡特总统亲自剪彩, 
他称赞这座建筑是世界上最好的美术馆。 
海伊美术馆,美国亚特兰大(1983年) 
建筑师:R.迈耶 
美国建筑师R.迈耶以擅长设计美术馆而闻名,海伊美术馆外部造型复杂多变,轮廓 
生动。R.迈耶的建筑作品用白色,在阳光照射下,光影明暗层次十分丰富。内部有一扇 
形中庭,内部空间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绵延流动,景象万千。 
香港汇丰银行大厦,中国(1985年) 
建筑师:N.福斯特 
这是英国建筑师N.福斯特的作品。大楼外形上显著暴露出钢柱和钢桁架,成为立面 
的主角。大楼底部完全开敞,自动扶梯从二楼伸下来,人员即由扶梯往上进入大楼,楼 
内空间也尽量开通。这座大楼处处显示现代技术的成就,属于“高技派”建筑风格,这 
种建筑虽然不另加装饰,但实际造价相当昂贵。 
伦敦劳埃德大厦,英国(1979~1986年) 
建筑师:R.罗杰斯事务所 
擅长以外露结构而表明其“高技派”(High-Tech)风格的理查德·罗杰斯是当今 
世界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他所设计的这座位于伦敦的劳埃德总部大厦包括一个12层、 
能同时容纳10000人工作的保险业务大厅以及侧翼呈阶梯状布局的写字楼。建筑师考虑 
到公司的持续扩展和建筑的分期扩建的可能,在设计中有意将用钢板包裹的楼梯塔和主 
要管线,以及结构部分均暴露在建筑 *** 。这一具有创新精神的做法曾令众多的建筑师 
感到惊讶。它体现了高度发达的工业化水平所赋予建筑的新形象,并使建筑物具有持续 
“生长”的可能。 
卢浮宫扩建工程,法国巴黎(1988年) 
建筑师:贝聿铭 
1988年建成的卢浮宫扩建工程是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的重要作品。贝氏将扩建 
的部分放置在卢浮宫地下,避开了场地狭窄的困难和新旧建筑矛盾的冲突。 
扩建部分的入口放在卢浮宫的主要庭院的中央,这个入口设计成一个边长35米。高 
21.6米的玻璃金字塔。这是贝聿铭研究周围建筑物的心得,也再度证实了贝聿铭设计与 
环境的紧密关系。金字塔的底边长35.4米,底边与建筑物平行,亦即与方位平行,与埃 
及金字塔的布局相同,强化了与环境的关系。金字塔的体形简单突出,而全玻璃的墙体 
清明透亮,没有沉重拥塞之感。起初许多人反对这项方案,但金字塔建成之后获得广泛 
的赞许。玻璃金字塔周围是另一方正的大水池,水池转了45度,在西侧的三角形被取消, 
留出空地作为入口广场,以三个角对向建筑物,构成三个三角形的小水池,这三个紧邻 
金字塔的三角形水池池面如明镜般,在云淡天晴的时节,玻璃金字塔映照池中与环境相 
结合,又增加了建筑的另一向度而丰富了景观。在转向的方正水池的角隅,紧邻着另外 
四个大小不一的三角形水池,构成另一个正方形,与金字塔建筑物平行,每个三角形水 
池有巨柱喷泉,像是硕大的水晶柱烘托着晶莹的玻璃金字塔。在拿破仑广场,贝聿铭将 
建筑与景观完整地合成为一体。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中国(1989年) 
建筑师:贝聿铭 
香港中银大厦自1982年底开始规划设计,至1990年3月19日银行乔迁开始营业,历 
时6年有余。大厦基地面积约8400平方米,是一块四周被高架道路“缚绑”着的土地。 
要满足楼地板面积需求,要在高楼林立的香港中环区“出人头地”,唯有向高空发展。 
中国银行大厦位于香港中心区,楼高70层,总高度达315米(连同顶部的天线),总建 
筑面积为128.60平方米。建筑外墙以铝板和银色反光玻璃装嵌,大厦底层铺砌深浅不一 
的灰色花岗岩。整座大厦依靠四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支撑,内外附加一系列包混凝土的 
钢焊斜撑,这不仅给大厦外观带来独特的面貌,而且比传统方法节省钢材4成,且室内 
无柱,空间开阔。大厦底层平面呈52米×52米的正方形,沿两条对角线分为4个三角形。 
贝聿铭在此又一次发挥出他的设计天才,他着力刻画建筑的崭新造型,通过三角形母体 
的巧妙变换,节节升高,造型简洁明快又极富标志性,形成了香港城市轮廓线的一个制 
高点。 
太阪光的教堂,日本(1989年) 
建筑师:安藤忠雄 
教堂建筑的设计在安藤忠雄的作品群中是十分独特的,因为这类建筑首先要能唤起 
人精神上的共鸣,安藤忠雄正是以其抽象的、肃然的、静寂的、纯粹的、几何学的空间 
创造,让人类精神找到了憩栖之所。大皈光的教堂,其设计是极端抽象简洁的,仅为 
113.04平方米的小教堂,位于大阪闲静住宅街的一角。建筑只是简洁的混凝土箱型,没 
有传统教堂中标志性的尖塔,但它内部是极富宗教意义的空间,呈现出一种静谧的美, 
与日本枯山水石庭园有着相同的气氛。建筑的布置是根据用地内原有木造教堂和牧师馆 
的位置以及与太阳的关系来决定的。礼拜堂正面的混凝土墙壁上,留出十字形切口,呈 
现出光的十字架。建筑内部尽可能减少开口,主体限定在对自然要素“光”的表现上。 
这是安藤忠雄所谓的对自然进行抽象化作业。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西班牙(1995~1997年) 
建筑师:F.盖里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由地方投资兴建,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经营并提供展品, 
被认为是面向21世纪的博物馆。这是建于西班牙毕尔巴鄂市的又一座古根海姆美术馆。 
该馆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位于勒维翁河滨。主要部分的体形弯扭复杂,难以名状。 
博物馆造型由曲面块体组合而成,内部采用钢结构,外表用闪闪发光的钛金属饰面,钛 
板总面积2.787万平方米。造型的独特是建筑师F.盖里近几年个人风格的继续;也是古 
根海姆负责人的愿望,他们希望这幢建筑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成为城市的标致。 
F.盖里在设计过程中得助于航空设计使用的计算机软件,它使F.盖里的构思如虎添 
翼。在总体布局中也进一步发挥了他的艺术包装思想,但这次的“包装”范围远远大于 
他的其他作品。而主要展馆仍然是规整的。为利于布置展品,首层基座部分也是相对比 
较规整的。动态徒劳部分主要是入口大厅和四周的辅助用房,变化的形态向上逐渐收缩。 
博物馆建在水边,与城市立交桥形成有机的组合,这种嵌人城市肌里的构思也为造型独 
特的博物馆增添了一些理论依据。 
香港新国际机场,中国(1998年

世界著名建筑师

6. 为什么有的银行🏦整栋大楼都是银行,它真的需要这么多的房间?这么大的面积吗?

外滩的精华就在于这些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的外滩建筑群。北起苏州河口的外白渡桥,南至金陵东路,全长约1500米。著名的中国银行大楼、和平饭店、海关大楼、汇丰银行大楼再现了昔日“远东华尔街”的风采,这些建筑虽不是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也并非建于同一时期,然而它们的建筑色调却基本统一,整体轮廓线处理惊人的协调。无论是极目远眺或是徜徉其间,都能感受到一种刚健、雄浑、雍容,华贵的气势。  有人说“外滩的故事就是上海的故事。”外滩那一座座钢筋水泥的楼宇,不正讲述着旧上海滩如梦般繁华的往事。  亚细亚大楼  被誉为“外滩第一楼”,建成于1906年,原名麦克波恩大楼。其高8层,建筑面积11984平方米,占地1739平方米。大楼外观具有折中主义风格。立面为横三段、竖三段式。底段与上段均为巴洛克式造型,中段为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大楼气派雄伟,简洁中不乏堂皇之气。可谓简繁相怡,华贵典雅。  东洋伦敦——东风饭店  “东洋伦敦”是现东风饭店的别称,建于1910年,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外貌既效法美国古典主义,又参照日本帝国大厦,故而得此别称。其始建于中山一路2号时,是当时上海最豪华的俱乐部枣上海总会。大楼一楼为餐厅,二楼为国际海员俱乐部,其余均为客房。整个饭店设施齐全,装修精美,不愧为商务住宿的理想选择。大楼中所使用别致的三角形的电梯是西门子公司制造的,距今已有90年的历史。  有利大楼  中山东一路4号,现为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资有限公司。原名联合大楼,为美国有利银行所有,故称有利银行大楼。大楼于1916年建成,楼高7层整体仿效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窗框多采用巴洛克艺术富有旋转变化的图案,大门有爱奥尼克立柱装饰,高大的落地专窗既有利于采光,又增添楼宇气势。整幢建筑是以门为中心的轴对称图形。故而给人以平和的感受。  东西合璧的日清大楼  将日本近代西洋建筑与古典建筑风格相揉和的日清大楼,被人们称为“日犹式”。该楼是由日本清汽船株式会社与犹太人合资建造。它建于1925年,位于中山东一路5号,楼高6层,占地1280平方米,底三层装饰比较简明,上三层有古典立柱和雕刻花饰,凹凸感强。整个建筑立面均用花岗石贴砌,与外滩的其他建筑交相辉映。日清大楼现由华夏银行和锦都实业总公司使用。  中国通商银行大楼  中山东一路6号,1906年,中国人自筹资金开设第一家银行枣中国通商银行,现今则是香港侨福国际企业有限公司所在地。该楼是一幢假四层的歌特式建筑。大楼第四层有五个尖顶层面,原先还有十字架。第三、四层有小尖塔。大楼第四层是尖券形的窗户,一、二层是典型歌特风格的花窗棂窗户。这幢即将走过一个世纪的欧式建筑的意义远不止停留在具历史性与艺术性。可以说,就是它在中国金融史上划上了开篇性的一页。  大北电报公司大楼  中山东一路7号,是一座文艺复兴式风格的大楼。该建筑注重统一、对称、稳重,外立面装饰甚为讲究。每层都采用了古典风格的柱子,或用来承重,或只作为装饰。窗户四周图形多样,立体感强,近似巴洛克式。它的黑顶白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不失一种优雅的感觉。这楼是现在的泰国盘各银行上海分行,自1908年建成以来,它已四度易主,最早称为大北电报公司大楼。后为中国通商银行及长江航运公司所用。  招商局大楼  作为中国自己经营的第一家新式轮船企业枣招商局就是在此期间创的。招商局建于1901年,该楼宇为座西向东的三层砖木结构。底层正门框向外伸出,正门两侧有高敞的拱形落地窗,二、三层立面用古典柱式装饰。大楼局部外墙用花岗石贴面。招商局大楼可视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滩建筑的典型。无论就具历史性或是艺术性而言,都值得我们前去观瞻一番。  浦东发展银行大楼(原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楼、汇丰银行大楼)  中山东一路10-12号,属新希腊建筑,建于1923年,原系美商汇丰银行上海分行。美国当时将这座建筑自诩为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的最讲究的建筑。建成时大楼门前放了两只引人注目的大铜狮,据说狮子铸成后,立刻就将铜模毁掉了。从而使这对铜狮成为绝版珍品,现已将其送入上海历史博物馆。该楼八角形门厅的顶部,离地面20多米高处,有8幅由几十万块仅几平方厘米的彩色马赛克镶拼成的壁画。它宽4.3米,高2.4米,分别描绘了20世纪初上海、香港、伦敦、巴黎、纽约、东京、曼谷、加尔各答等8个城市的建筑风貌,并配有神话人物形象,还有24幅为神话故事中动物的形态,顶部巨大的神话故事壁画,总面积近200平方米。世纪壁画间有一圈美文,译为“四海之内皆兄弟,其象征了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整个世界的和平繁荣”。  上海海关大楼  汇丰银行的“姐妹楼”,建于1927年,雄伟挺拔,与雍容典雅的汇丰银行大齐肩并列,相得益彰。上海海关大楼结合了欧洲古典主义和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优点,大楼门楣由四眼巨大的罗马花岗石圆柱支撑,以高耸的钟楼为轴线,气势非凡,建筑造型属新古典派希腊式,上段的钟楼的、则为歌特式,有十层楼高,是仿美国国会大厦的大钟制造,在美国造好后运到上海组装。据说花了白银2千多两,是亚洲第一大钟,也是世界著名大钟之一。海关大楼巍然屹立在浦江之滨,它那铿锵、激昂的钟声象征着庄严,象征着使命。  交通银行大楼  中山东一路14号,建于1940年,占地1908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0088平方米。属近现代主义风格。建筑设计强调垂直的线条,外立面简洁明朗。底层外墙用黑色大理石贴面,庄严华贵。进门两侧有紫铜栏杆装饰的人造环形大理石扶梯,上到二楼大厅,满目红色,富丽堂皇。厅内36根圆形柱子的的下半部分以及大厅四周墙壁均由红色瓷砖铺贴、装饰,地坪也是红色地砖铺成。大楼外观的凝重与内部的热烈使其别具特色,在古典建筑丛中更显现代气息。  华俄道胜银行大楼  是一座具有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建筑,至今已历了八十多个春秋。国民党中央银行、上海航天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都先后在此公。该建筑结构坚实,装饰精致,以正门为中轴线形成对称结构底层大门有双立柱四根,两旁有洞形窗户。二至三层东立面有爱奥尼克柱子,窗户两边也有古典立柱装饰。外墙用白色釉面砖和花岗石相拼,色调和谐,底楼外墙用苏州花岗石轩石勒脚。楼内扶梯用大理石建成,二楼壁上有人物浮雕,巨大的精美彩色玻璃顶栅和回廊,至今还保存完好。台湾银行大楼  现今招商银行上海分行之所在。该楼兴建于1924年,占地904平方米。整体上属于日本近代西洋建筑风格。东立面配于四根欧洲古典主义式的柱子。从而使其富有欧洲古典建筑风格,这不禁让人想起具有“东洋伦敦”之称的东风饭店。这些楼与楼之间内在或外在的联系,使得外滩的建筑尤显和谐统一,建立一种整体的美感。  麦加利银行大楼  上海的第一家外资银行是丽如银行,就开在如今被人们称作麦加利银行大楼之内。大楼共五层,底层外墙用花岗石铺贴,内部地坪则是黑白对比的大理石。大门则是楼的主线,南北两边建筑造型对称。二至四层外立面有两根爱奥尼克式柱子支撑,第五层横面中段有6根方型柱子。刻以花瓣造型。为使建筑具有高度感,现顶楼加了三角形屋顶,更让人们感受到麦加利银行大楼的玲珑与别致。  友邦大厦(原桂林大楼、字宇大楼)  这里曾是外国在上海开设最大的新闻出版机构枣《字林西报》馆。友邦保险公司于1998年正式整修入驻,故改名为“友邦大厦”。大楼的立面分三个层次。第一层以粗糙的大石块为贴面;第二层用水泥粉刷;第三层两侧为穹形券窗,加配以造型优雅的塔顶,尽显了建筑的变化及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匀称、和谐。  和平饭店南楼(原汇中饭店)  漫步外滩,有一幢白清水砖墙,红砖腰线的建筑特别引人注目,这座美国风格的六曾楼房就是和平饭店南楼,它位于中山东一路19号,原名中央饭店。这座建于1906年的饭店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1909年“万国禁烟会”就在这里举行,1996年又召开了联合禁毒署举的“上海国际兴奋剂会议”,并为“万国禁烟会”立会址标志。1911年中国同盟本部也在该饭店召开了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欢迎大会。这一系列具有纪念价值的史实为和平饭店南楼增添了辉煌。  和平饭店北楼(原沙逊大厦)  和平饭店南北两楼错落而置,与南楼相比,北楼顿觉气魄豪华。高77平方米的大楼,由于内外装饰讲究而被誉为“远东第一楼”。大楼具有美国芝加哥学派建筑风格,外形简洁明朗强调垂直感,花岗石的墙面,圆锥形的屋顶,紫铜的屋面,无部不渗透出古朴典雅之气。饭店内部设有英、美、印、德、法、美、日、西、中等九国套房。餐厅、大堂装饰富丽堂皇。还有颇受国外游客欢迎的上海老年爵士乐队,在此演奏世界各地名曲,使人仿佛置于一个世界文化与经典艺术相交融的殿堂。  中国银行大楼  外滩的建筑素以欧洲风格见长,而中国银行大楼是为数不多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之一。大楼分为主楼和次楼。外墙为金山石,屋顶为平缓的四方攒尖顶,上盖绿色琉璃瓦,楼檐上用斗拱装饰。东立面从高到低有变形的钱币形镂空窗框。大门上方原有孔子周游列国石雕讲述了一个个令人神往的故事。营业大厅的天花板上原来还雕有“八仙过海”的图案。到处洋溢着古色古香的氛围。这些雕梁画栋、碧瓦飞檐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勤劳的结晶,让后人得以继承和发扬。  怡泰邮船大楼  中山东一路北京东路口,有一座看似平常但又富有趣味的建筑,它就是怡泰邮船大楼即“格林邮船大楼”。该楼高7层,另有2层地下室。坚固厚实的花岗石拱券大门旁是古典式柱子。二至五层附有外展的阳台,七层顶楼还建有塔楼,雅致美观,整个大楼外立面简洁明朗,也是一座典型的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  正金大楼  建成于1924年,独具后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与其他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同样有着花岗石的外墙,明晰的主线,对称的造型,但少了许多繁琐的装饰,使其更显流畅。大楼底层用大型石块贴砌。整幢建筑给人以稳重感。二至五层有两根爱奥尼克式柱子支撑,显示出古典风采。内部大厅中长圆形玻璃天顶,造型典雅,工艺精美,是外滩的典型建筑。  怡和洋行大楼  自从1943年上海开埠后,国外商家纷纷开设洋行,怡和洋行就是最早的几家之一。此后英商在这里开展了大量的贸易活动。怡和洋行大楼位于中山东一路27号,是一座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大楼一、二层为一段,用花岗石垒砌轴线明显,大门和双侧窗框都用罗马半圆拱券石拱造型,正门上方有羊头浮雕装饰,显得庄重坚实,第三至五层又一段,有罗马科林斯柱式支撑,气魄雄伟,显示出浓郁的西欧古典色彩,第三层有石栏杆阳台,整段窗框上方有石雕镶嵌,第五层上方原有的平台,穹顶被拆除,已加高至七层。  东方大楼  即现在的市公安局交通处大楼原是法国东方汇理银行上海分行的公场所。设计师用豪华浮夸的手笔,在教堂和宫殿中把建筑、雕塑和绘画结为一体,并用短檐、波浪形墙面、重迭柱及壁画,使建筑物产生神秘的宗教气氛。大楼强调立面装饰和处理,尤为注重建筑自身的比例。其上面是贯通的爱奥尼克巨柱,两侧厚实的墙面横向划分为三段,顶部出檐较深,并有精致的雕刻。底层门窗形成三个高大的楼门,居中是线状的浮雕。另外,大楼在小构体上也精雕细凿,力求完美可谓是巴洛克式的经典之作。英国领事馆  建于1873年,楼高二层,近似文艺复兴式建筑风格,楼宇台基较高,底层竖向中段有五扇圆拱形窗,两边房间窗户倒是圆拱形。外立面整齐见变化。整幢建筑外立面原采用清水砖,层顶用中国蝴蝶瓦铺成,现外墙已采用水泥粉刷,大楼东面楼前有大草坪,环境更现优美。解放后,中国国际旅行社上海分社层设在这里,该社迁出后,由上海市外国投资工作委员会、上海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等机构设在这里。除了上述地处外滩的大厦外,外白渡桥、上海大厦、俄罗斯总领事馆以及气象信号台与外滩的这些建筑浑然一体,勾勒出了一幅完整的“万国建筑博览”的画卷。  外白渡桥  位于黄浦公园西侧,架在中山东一路,东大名路之间的苏州河河段上。1970年建成,是上海第一座钢铁结构桥,跨度52.16米,宽18.3米,是上海市区连接沪东的重要通道,过桥人流量,车流量很高。因它处于旧时的外摆渡处,人们过桥不付费,故称外白渡桥。  上海大厦  由主楼和副楼组成的上海大厦位于外白渡桥的北侧。这是一幢早期现代派风格的八字式公寓结构。外部处理与内部装修简洁明朗,外观气势宏伟。主楼原名“百尧江大厦”。副楼又名“浦江饭店”。现为三星级宾馆,饭店设有中、美、英、法、日、阿拉伯六国特色高级套房,曾接待许多国家元首及中外游客。  俄罗斯总领事馆  位于外白渡桥北侧,苏州河与黄浦江会合处。该楼建于1916年,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64平方米,楼有四层,带阁楼。底层一半置于地下,地面上露出2米高。大门两旁有古典式双立柱,第二层、第三层有圆拱式和平拱式窗框,窗户之间有壁柱。屋顶为双折四坡式,屋面有弧线尖顶窗户,西侧楼顶有二层楼高的了望塔一座,绿色铁皮穹顶,沿江有堤岸,东侧建有六角凉厅,可观赏黄浦江、苏州河会合处的景色。  气象信号台  外滩标志性建筑之一,列入全国重点保护的建筑物。1884年,法国天主教会创建的徐家汇天文台,在“洋泾浜”外滩(今延安东路外滩)设立气象信号台,信号台是直竖地上的一根长木杆,根据天文台传来的气象信息。1907年,重建圆柱形的气象信号,台统高50米,塔高36.8米,被人们称为“阿脱奴婆”式建筑。为保护这个建筑物,1993年外滩改造工程中,将它向东整体移位20米。  最好乘公交车经过外滩时,那些银行的名称都能尽收眼底.

7. 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建筑是

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建筑是:避暑山庄、曲阜三孔、故宫、岱庙。
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山东曲阜的曲阜三孔、北京的故宫和山东泰安的岱庙,这四大古建筑群已经收录进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蜚声国际的著名旅游目的地。

扩展资料
承德避暑山庄是清代帝王的避暑胜地,先后是三位帝王的避暑行宫,山庄内部的装饰基调是以田园风格为主,朴素淡然,有山水的本色之美,将江南的风情和塞北的风光巧妙的融合在这青山绿水古雅园林处,将中国的版图浓缩于此,是当今世上最大的古代皇帝行宫。
曲阜的“三孔”指的是孔府、孔庙、孔林,是中国古代上崇敬儒学,敬重纪念孔子而建立的,以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珍贵的文物等闻名于世。孔子生前在山东曲阜,公开授学,主张有教无类,弟子广布天下,创立了儒学学派,对当时甚至至今的思想、政治、社会体系都影响深远。
故宫又称紫禁城,历史上是明、清两朝皇室的宫殿,始建于1406年,在南京故宫的基础上建造的,由明成主所建,为世界五大宫之首。故宫整个建筑布局形变,高低都组合为一个整体,以中轴线一一对称的建立,完美吻合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平衡了对称的均衡的效果。
岱庙有叫东岳庙,于汉代开始修建的,是代代帝王祭拜、封禅,举办典仪的地点,由于汉代主要的祭祀的主要对象是祭奠天地自然和社稷先祖,所以整个庙宇的大体风格是对体制有所简化,体现了农民文化的特征,到了唐朝又大为拓建。这里也是道教的主流地区全真教的聚集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四大古建筑群

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建筑是

8. 为什么中国没有像图波列夫这样杰出的设计师

W.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赫尔辛基火车站,芬兰(1906~1916年)建筑师:E.沙里宁芬兰赫尔辛基火车站建于1906~1916年,是本世纪初车站建筑中的珍品,也是北欧早期现代派范畴的重要建筑实例,但基本上还是折衷主义的。它轮廓清晰,体形明快,细部简练,既表现了砖石建筑的特征,又反映了向现代派建筑发展的趋势。赫尔辛基火车站的设计者是著名建筑师艾里尔·沙里宁(ElielSaarinen,1873~1950年),赫尔辛基火车站是他的浪漫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虽有古典之厚重格调,但又高低错落,方圆相映,因而生动活泼,有纪念性而不呆板,被视为20世纪建筑艺术精品之一。米拉公寓,西班牙巴塞罗那(1906~1910年)建筑师:A.高迪米拉公寓于1906~1910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建成。设计米拉公寓的西班牙著名建筑师A.高迪(AtonioGaudi,1852—1926年)是在建筑艺术探新中勇于开辟另一条道路的人,他以浪漫主义的幻想极力使塑性艺术渗透到三度空间的建筑中去,在米拉公寓设计中,把重点放在造型的艺术表现方面。他发挥想象力,建筑形象奇特,怪诞不经。同时吸收了伊斯兰建筑的风格,与哥特式建筑的结构特点相结合,采取自然的形式,精心去探索他独创的塑性建筑楷模。林肯纪念堂,美国华盛顿(1919~1922年)建筑师:H.培根林肯纪念堂由美国建筑师亨利·培根设计,坐落在摩尔林荫大道末端的一处人造高地上,面积为2200平方米,对面是华盛顿纪念碑。纪念堂吸取了古希腊神庙的传统手法,四周有36根大理石的多立克式柱子围绕,象征林肯时期美国的36个州。虽然平面似古希腊神庙,但没有通常希腊神庙的山花,而是一个团进去的屋顶层,放在古典柱式的顶部。纪念堂内部用排列柱将平面划分为一个主厅和两个侧厅,侧厅内墙壁上绘制了表现林肯一生中最显著成就和重要事件的壁画。整个纪念堂的高潮是正对入口位于主厅中央的林肯雕像。在从入口到雕像这一纵向序列的引导下,人们会感受到气氛的庄严。尔后人们会渐渐看清这尊在散射入室的阳光照射下表情严肃的林肯雕像,林肯雕像的布置和纵横方向巧妙的序列引导形成了庄严肃穆的气氛,这是这座纪念建筑设计上的杰出手笔。斯德哥尔摩市政厅,瑞典(1909~1923年)建筑师:R.奥斯特柏格本世纪20年代,创造新建筑风格的呼声已在西欧兴起,而传统建筑风格仍保持着强劲的势头。1923年落成的这幢市政厅即是尊重和继承传统的一种表现。瑞典建筑师R.奥斯特柏格在市政厅设计中,他尊重古典建筑但又不受其限制,而将历史上的多种建筑风格与手法融合一起,创作了这座体形高低错落、虚实相谐的水边建筑。市政厅内的几个大厅装饰华丽而不俗,具有北欧地区的诗情画意,被认为是民族浪漫主义建筑的一个精品。施罗德住宅,荷兰乌德勒支市(1924年)建筑师:G.里特维德设计人G.里特维德是家具设计师兼建筑师,受荷兰当时“风格派”影响。风格派艺术家倡导艺术作品应是几何形体和纯粹色块的组合构图。这座施罗德住宅是风格派艺术主张在建筑领域的典型表现。由光光的墙板,简洁的体块,大片玻璃组成横竖错落,若即若离的构图,与当时著名的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绘画有十分相似的意趣,如同一座三维的风格派绘画。施罗德住宅对许多现代建筑师的建筑艺术观念有不小的影响。包豪斯校舍,德国(1926年)建筑师:w.格罗皮乌斯此建筑群由著名建筑师W.格罗皮乌斯设计,建于德国德骚市。它由教学楼、实习工厂和学生宿舍三部分组成。空间布局的特点是根据使用功能组合为既分又合的群体,既独立分区,又方便联系。教学楼与实习工厂均为四层,占地最多。宿舍在另一端,高六层,连接二者的是两层的饭厅兼礼堂。居于群体中枢并连接各部的是行政、教师公室和图书馆。建筑占地面积为2630平方米。这样不同高低的形体组合在一起,既创造了在行进中观赏建筑群体给人带来的时空感受,又表达了建筑物相互之间的有机关系,更体现了“包豪斯”的设计特点:重视空间设计,强调功能与结构效能,把建筑美学同建筑的目的性、材料性能、经济性与建造的精美直接联系起来。这座校舍和包豪斯学校的教学方针与方法均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过极大的影响。萨伏伊别墅,法国普瓦西(1928~1930年)建筑师:勒·柯布西耶萨伏伊别墅位于法国巴黎近郊,这是一个富豪的别墅。由勒·柯布西耶大师于1928年设计,1930年建成。地段为十二英亩,建筑占地只有米X20米,方形,高三层。这座别墅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它作为独立住宅的自身,由于它在西方“现代建筑”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被誉为“现代建筑”经典作品之一,它是与勒·柯布西耶的全部建筑和城市规划事业相关联的。勒·柯布西耶的许多建筑观点早期是由小住宅设计体现出来的。1926年他把“新建筑”与旧建筑进行比较,提出新建筑的五个特点:(1)支柱层,主要房间设在二层;(2)屋顶花园;(3)自由的平面;(4)横向长窗;()自由立面(成为一片可供自由处理的透明或不透明的薄壁)。萨伏伊别墅就是综合体现上述特点的,与传统住宅建筑完全不同的代表作。从外观上看,形体简单,但内部空间却很复杂。它与欧洲传统住宅大异其趣,表现出20年代建筑运动激烈的革新精神和建筑观念。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西班牙(1929年)建筑师:密斯·凡·德·罗1929年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有个德国馆,轰动了整个建筑界。博览会结束,该馆也随之拆除了,存在时间不足半年,但其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一直持续着。德国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在这个建筑物中完全体现了他在1928年所提出的“少就是多”的建筑处理原则。他认为,当代博览会不应再具有富丽堂皇和竞市角遂功能的设计思想,应该跨进文化领域的哲学园地。建筑本身就是展品的主体。塑造建筑空间,以水平和竖向的布局、透明和不透明材料的运用,以及结构造型等,使建筑进入诗意般的水平。这座德国馆建立在一个基座之上,主厅有8根金属柱子,上面是薄薄的一片屋顶。大理石和玻璃构成的墙板也是简单光洁的薄片,它们纵横交错,布置灵活,形成既分割又连通,既简单又复杂的空间序列;室内室外也互相穿插贯通,没有截然的分界,形成奇妙的流通空间。整个建筑没有附加的雕刻装饰,然而对建筑材料的颜色、纹理、质地的选择十分精细,搭配异常考究,比例推敲精当,使整个建筑物显出高贵、雅致、生动、鲜亮的品质,向人们展示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筑艺术质量。展馆对20世纪建筑艺术风格产生了广泛影响。半个世纪以后,西班牙政府于1983年决定在它的原址一一现西班牙巴塞罗那的蒙胡奇公园里重建这个展览馆。由西班牙著名建筑师C.锡里西等主持。纽约帝国州大厦,美国(1931年)建筑师:.建筑事务所在纽约繁华的曼哈顿岛上,30年代初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高的楼房——帝国州大厦,高度达381米。它保持高度冠军称号达42年之久。直到今天,它的高度仍排在世界前面。帝国州大厦1930年3月1日开始设计,设计人为席瑞夫、兰姆、哈蒙。4月7日开始树起第一根钢柱,9月22日钢结构就安装完毕,1931年5月1日全部竣工交付使用,前后只花去一年零一个月时间。钢骨架平均一天半完成一层,直至70年代,在施工速度上它一直保持最优秀的记录。这座大厦的施工之所以能如此高速,是和它的钢构件制作精确、施工组织严谨分不开的。流水别墅,美国(1935年)建筑师:.赖特流水别墅是美国建筑大师.赖特的经典作品,是为德国移民考夫曼设计的郊外别墅。这座房屋不大,建筑面积仅400平方米。可是,自它诞生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新建筑纷纷问世,但流水别墅依然受到人们的赞美,并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加以保护。流水别墅位于一片风景优美的山林之中,.赖特将别墅建在地形复杂、溪水跌落形成的小瀑布之上。整个别墅利用钢筋混凝土的悬挑力,伸出于溪流和小瀑布的上方。这幢房子随着四季更迭以“无声之声”作出反应和进行着自我的更新。建筑动势的性质与瀑布的流速动势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例子。冰雪消融,春水上涨时的强大动势使建筑物看上去更像一组露出地面的巉岩,而当夏日流水涓细之时,倒像是让别墅进行一种动物冬眠前的肌体蜷曲动作。到了冬季,瀑布宛如冰帘般垂现在切断北岩的花架与点缀出挑的冰凌之间。建筑本身疏密有致,有实有虚,与山石、林木、水流紧密交融。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汇成一体,交相衬映。流水别墅不但是.赖特本人作品中特别卓越的一座,也是20世纪世界建筑园地中罕见的一朵奇葩。联合国总部大厦,美国纽约(1946~1952年)建筑师:.哈里森联合国总部设计主任由美国建筑师沃利斯·哈里森担任。同时成立了有澳大利亚、比利时、巴西、加拿大、瑞士、瑞典、乌拉圭、英国、前苏联、中国10个国家组成的国际顾问委员会。代表中国参加设计顾问委员会的是梁思成先生。设计顾问委员会先后讨论了53个方案。1947年5月通过了以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方案为基础的最后方案。建筑方案的落实由美国建筑师哈里森负责。大厦于1952年落成。联合国总部是由秘书处大厦、大会大厦、会议大厦、图书馆四栋建筑组成。秘书处大楼为板片式建筑,地上39层,高米。其东西两面为蓝绿色玻璃幕墙,两个端面为狭窄的实墙。大会堂匍匐在大楼的一侧,顶部和侧面呈凹曲线形。安理会会议楼在秘书处大楼与大会堂之间,临靠河面。与历史上建造的政府和议会性建筑相比,联合国总部建筑群十分特殊。其功能的复杂性和造型构图的创新性是已往建筑都无法与之相比的。联合国总部建筑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建筑风格在20世纪中期得到广泛的认同。马赛公寓,法国(1946~1952年)建筑师:勒·柯布西耶被人们称之为“马赛公寓”的建筑,是勒·柯布西耶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这座大型公寓式住宅是他理想的现代化城市中“居住单位”设想的第一次尝试。勒·柯布西耶认为在现代条件下,城市既可以保持人口的高密度,又可以形成安静卫生的环境。他理想的现代城市就是中心区有巨大的摩天大楼,***是高层的楼房,楼房之间有大片的绿地,现代化的整齐的道路网布置在不同标高的平面上,人们生活在“居住单位”中。一个“居住单位”几乎可以包含一个居住小区的内容,设有各种生活福利设施,一栋建筑就成为一个城市的基本单位。他在马赛设计并于马赛市郊建成的这座17层的“居住单位”式公寓住宅大楼,可容纳337户约1600人居住。马赛公寓是第一个全部用预制混凝土外墙板覆面的大型建筑物,主体是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现浇混凝土模板拆除后,表面不加任何处理,让粗糙地表现人工操作痕迹的混凝土暴露在外,表现出了一种粗扩、原始、朴实和敦厚的艺术效果,后来它被带上了“粗野主义”始祖的“桂冠”。朗香教堂,法国(1950~1953年)建筑师:勒·柯布西耶由勒·柯布西耶设计的这座教堂建成于1953年。一向讲几何构图的形式美,主张采用新技术来满足新功能和创造新形式的“现代建筑”,并在建筑创作实践中遵循理性主义方向的赫赫有名的建筑家,却设计出了一个具有震动性的奇特的建筑。这是一座位于群山之中的小小天主教堂。它突破了几千年来天主教堂的所有形制,造型扭曲混沌,超常变形,怪诞神秘,如岩石般稳重地屹立在群山环绕的一处被视为圣地的山丘之上。朗香教堂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勒·柯布西耶设计的一件最引人注意的作品,它代表了勒·柯布西耶创作风格的转变,并对西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格拉姆大厦,美国纽约(1954~1958年)建筑师:密斯·凡·德·罗纽约西格拉姆大厦建于1954~1958年,大厦共40层,高158米,设计人为著名建筑师密斯·凡·德·罗和菲利普·约翰逊。二次大战后的50年代,讲究技术精美的倾向在西方建筑界占有主导地位。而人们又把密斯追求纯净、透明和施工精确的钢铁玻璃盒子作为这种倾向的代表。西格拉姆大厦正是这种倾向的典范作大厦主体为竖立的长方体,除底层及顶层外,大楼的幕墙墙面直上直下,整齐划一,没有变化。窗框用钢材制成,墙面上还凸出一条工字形断面的铜条,增加墙面的凹凸感和垂直向上的气势。整个建筑的细部处理都经过慎重的推敲,简洁细致,突出材质和工艺的审美品质。西格拉姆大厦实现了密斯本人在20年代初的摩天楼构想,被认为是现代建筑的经典作品之一。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日本东京(1964年)建筑师:丹下健三日本建筑大师丹下健三设计的代代木体育馆是60年代的技术进步的象征,它脱离了传统的结构和造型,被誉为划时代的作品。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的整体构成、内部空间以及结构形式,展示出丹下健三杰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对日本文化的独到理解,它是由奥林匹克运动会游泳比赛馆、室内球技馆及其他设施组成的大型综合体育设施。采用高张力缆索为主体的悬索屋顶结构,创造出带有紧张感、力动感的大型内部空间。特异的外部形状加之装饰性的表现,似乎可以追溯到作为日本古代原型的神社形式和竖穴式住居,具有原始的想象力。这可以说是丹下健三结构表现主义时期的顶峰之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材料、功能、结构、比例,直至历史观高度统一的杰出才能。该建筑是丹下健三,也是日本现代建筑发展的一个顶点,日本现代建筑甚至以此作品为界,划分为之前与之后两个历史时期。悉尼歌剧院,澳大利亚(1959~1973年)建筑师:J.伍重在澳大利亚悉尼大桥附近有一个三面环水的奔尼浪岛。在这座岛上矗立着一组似群帆泊港,如白鹤惊飞的建筑群,它就是举世闻名的悉尼歌剧院。悉尼歌剧院造型奇特,外观不凡。八个薄壳分成两组,每组四个,分别覆盖着两个大厅。另外有两个小壳置于小餐厅上。壳下吊挂钢桁架,桁架下是天花板。两组薄壳彼此对称互靠,外面贴乳白色的贴面砖,闪烁夺目。丹麦建筑师J.伍重设计的悉尼歌剧院规模庞大,占地公顷,坐落在距海面19米的确良花岗岩基座上,最高的壳顶距海面60米。它包括一个2700座位的音乐会,一个1550座位的歌剧院,一个550座位的剧场,一个420座位的排演厅,还有众多的展览场地、图书馆和其他文化服务设施,总建筑面积达88000平方米,连观众和工作人员在内,同时可容纳7000人,实际是一座大型综合性文化演出中心。歌剧院从设计到完工达14年之久,耗资亿美元,建成后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美国(1973年)建筑师:山琦实纽约曼哈顿岛上的世界贸易中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机构,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之一。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占地约公顷,它是一项耗资7亿美元,由六幢建筑组成的建筑群,包括一座海关大楼,一座饭店,两座专供重要的政府贸易机构使用以及国际商品展览用的九层大楼和两座主要建筑——高米的110层塔楼。两座大楼都是方柱形体,外形完全一样。每边宽米,每幢塔楼面积达万平方米,两幢塔楼面积合计有93万多平方米。大楼的外墙是排列很密的钢柱,外表包以银色铝板。大楼受到很大的风压力,在普通风力下,楼顶摆幅为厘米,实测到的最大位移有28厘米。整个世界贸易中心有5万人在其中工作。每天客人即达8万人次。两座大楼有46部高速电梯,114部区间电梯,8部货梯。客梯一部最多可载55人。电梯可直达能容纳2000辆汽车的停车场,并与地铁相连,可以迅速地将来往于世界贸易中心的工作人员及来客疏散到四面八方。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法国巴黎(1977年)建筑师:R.罗杰斯和R.皮亚诺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总造价约亿法郎,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地上六层,地下四层。该建筑内设有工业设计中心、音乐与声学研究所、现代艺术博物馆、公共情报知识图书馆以及相应的服务设施。整个建筑被纵横交错的管道和钢架所包围,根本不像我们常见的博物馆,倒像一幢地地道道的化工厂。这座艺术文化中心是意大利建筑师R.皮亚诺和英国建筑师R.罗杰斯共同设计的。他们认为现代建筑常常忽视起决定性作用的结构和设计。为了改变这一陈旧的观念,特意把结构和设备加以突出和颂扬,6层楼的钢结构、电梯。电缆、上下水管、通风管道都悬挂在立面上,并涂上大红大绿的色彩。建筑师有意将这座建筑设计成类似机械框架的装置,将内部做成宽敞的无阻拦的大空间,允许内部布置灵活变动。这座中心是本世纪高技派建筑的代表作。国家美术馆东馆,美国华盛顿(1978年)建筑师:贝聿铭对贝聿铭而言,国家美术馆的扩建,不是在基地上创造一幢单纯的建筑物,基地受条件限制,与原有馆舍的配合,在华盛顿的地位、建筑计划的需求等,这些都是艰巨的挑战。1978年落成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包括陈列馆和艺术研究中心两部分。它在议会大厦和白宫之间,是白宫前最后一块空地,位置很重要。但是地段的形状不完整,是个斜角的楔(梯形)。因为东馆是整个美术馆的一部分,所以它的大门必须面向1941年建的旧馆(一座新古典形式的建筑)。同时,陈列馆和研究中心两部分要求有分有合,各自有出入口。这通常会带来一些麻烦:在一个面上设两个门,处理得不好,会使人感到一个是大门,一个是“狗洞”。设计者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一个大的等腰三角形,做陈列馆;一个较小的直角三角形,做研究中心。进陈列馆的大门设在等腰三角形的底边,研究中心的小门设在两个三角形之间的凹缝里。这座建筑的整个构思都是由三角形变化出来的,没有一般的矩形空间。造型既清闲简洁而又庄重典雅。陈列馆的中心是个多层空间,有纵横天桥联接,中央大厅顶部为玻璃天窗,中间有纵横跨过的栈桥或挑出及四进的廊子。参观者在其中走动时,步移景随,空间景象变化万端。东馆与古典主义的老馆及附近的美国国会大厦相邻,在对比中又有配合。开幕时由卡特总统亲自剪彩,他称赞这座建筑是世界上最好的美术馆。海伊美术馆,美国亚特兰大(1983年)建筑师:R.迈耶美国建筑师R.迈耶以擅长设计美术馆而闻名,海伊美术馆外部造型复杂多变,轮廓生动。R.迈耶的建筑作品用白色,在阳光照射下,光影明暗层次十分丰富。内部有一扇形中庭,内部空间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绵延流动,景象万千。香港汇丰银行大厦,中国(1985年)建筑师:N.福斯特这是英国建筑师N.福斯特的作品。大楼外形上显著暴露出钢柱和钢桁架,成为立面的主角。大楼底部完全开敞,自动扶梯从二楼伸下来,人员即由扶梯往上进入大楼,楼内空间也尽量开通。这座大楼处处显示现代技术的成就,属于“高技派”建筑风格,这种建筑虽然不另加装饰,但实际造价相当昂贵。伦敦劳埃德大厦,英国(1979~1986年)建筑师:R.罗杰斯事务所擅长以外露结构而表明其“高技派”(High-Tech)风格的理查德·罗杰斯是当今世界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他所设计的这座位于伦敦的劳埃德总部大厦包括一个12层、能同时容纳10000人工作的保险业务大厅以及侧翼呈阶梯状布局的写字楼。建筑师考虑到公司的持续扩展和建筑的分期扩建的可能,在设计中有意将用钢板包裹的楼梯塔和主要管线,以及结构部分均暴露在建筑***。这一具有创新精神的做法曾令众多的建筑师感到惊讶。它体现了高度发达的工业化水平所赋予建筑的新形象,并使建筑物具有持续“生长”的可能。卢浮宫扩建工程,法国巴黎(1988年)建筑师:贝聿铭1988年建成的卢浮宫扩建工程是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的重要作品。贝氏将扩建的部分放置在卢浮宫地下,避开了场地狭窄的困难和新旧建筑矛盾的冲突。扩建部分的入口放在卢浮宫的主要庭院的中央,这个入口设计成一个边长35米。高米的玻璃金字塔。这是贝聿铭研究周围建筑物的心得,也再度证实了贝聿铭设计与环境的紧密关系。金字塔的底边长米,底边与建筑物平行,亦即与方位平行,与埃及金字塔的布局相同,强化了与环境的关系。金字塔的体形简单突出,而全玻璃的墙体清明透亮,没有沉重拥塞之感。起初许多人反对这项方案,但金字塔建成之后获得广泛的赞许。玻璃金字塔周围是另一方正的大水池,水池转了45度,在西侧的三角形被取消,留出空地作为入口广场,以三个角对向建筑物,构成三个三角形的小水池,这三个紧邻金字塔的三角形水池池面如明镜般,在云淡天晴的时节,玻璃金字塔映照池中与环境相结合,又增加了建筑的另一向度而丰富了景观。在转向的方正水池的角隅,紧邻着另外四个大小不一的三角形水池,构成另一个正方形,与金字塔建筑物平行,每个三角形水池有巨柱喷泉,像是硕大的水晶柱烘托着晶莹的玻璃金字塔。在拿破仑广场,贝聿铭将建筑与景观完整地合成为一体。香港中国银行大厦,中国(1989年)建筑师:贝聿铭香港中银大厦自1982年底开始规划设计,至1990年3月19日银行乔迁开始营业,历时6年有余。大厦基地面积约8400平方米,是一块四周被高架道路“缚绑”着的土地。要满足楼地板面积需求,要在高楼林立的香港中环区“出人头地”,唯有向高空发展。中国银行大厦位于香港中心区,楼高70层,总高度达315米(连同顶部的天线),总建筑面积为平方米。建筑外墙以铝板和银色反光玻璃装嵌,大厦底层铺砌深浅不一的灰色花岗岩。整座大厦依靠四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支撑,内外附加一系列包混凝土的钢焊斜撑,这不仅给大厦外观带来独特的面貌,而且比传统方法节省钢材4成,且室内无柱,空间开阔。大厦底层平面呈52米×52米的正方形,沿两条对角线分为4个三角形。贝聿铭在此又一次发挥出他的设计天才,他着力刻画建筑的崭新造型,通过三角形母体的巧妙变换,节节升高,造型简洁明快又极富标志性,形成了香港城市轮廓线的一个制高点。太阪光的教堂,日本(1989年)建筑师:安藤忠雄教堂建筑的设计在安藤忠雄的作品群中是十分独特的,因为这类建筑首先要能唤起人精神上的共鸣,安藤忠雄正是以其抽象的、肃然的、静寂的、纯粹的、几何学的空间创造,让人类精神找到了憩栖之所。大皈光的教堂,其设计是极端抽象简洁的,仅为平方米的小教堂,位于大阪闲静住宅街的一角。建筑只是简洁的混凝土箱型,没有传统教堂中标志性的尖塔,但它内部是极富宗教意义的空间,呈现出一种静谧的美,与日本枯山水石庭园有着相同的气氛。建筑的布置是根据用地内原有木造教堂和牧师馆的位置以及与太阳的关系来决定的。礼拜堂正面的混凝土墙壁上,留出十字形切口,呈现出光的十字架。建筑内部尽可能减少开口,主体限定在对自然要素“光”的表现上。这是安藤忠雄所谓的对自然进行抽象化作业。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西班牙(1995~1997年)建筑师:F.盖里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由地方投资兴建,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经营并提供展品,被认为是面向21世纪的博物馆。这是建于西班牙毕尔巴鄂市的又一座古根海姆美术馆。该馆建筑面积万平方米,位于勒维翁河滨。主要部分的体形弯扭复杂,难以名状。博物馆造型由曲面块体组合而成,内部采用钢结构,外表用闪闪发光的钛金属饰面,钛板总面积万平方米。造型的独特是建筑师F.盖里近几年个人风格的继续;也是古根海姆负责人的愿望,他们希望这幢建筑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成为城市的标致。F.盖里在设计过程中得助于航空设计使用的计算机软件,它使F.盖里的构思如虎添翼。在总体布局中也进一步发挥了他的艺术包装思想,但这次的“包装”范围远远大于他的其他作品。而主要展馆仍然是规整的。为利于布置展品,首层基座部分也是相对比较规整的。动态徒劳部分主要是入口大厅和四周的辅助用房,变化的形态向上逐渐收缩。博物馆建在水边,与城市立交桥形成有机的组合,这种嵌人城市肌里的构思也为造型独特的博物馆增添了一些理论依据。香港新国际机场,中国(1998年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